<>下雨天忘记带伞总是件恼人的事,因为你往往不得不硬着头皮跑回家,弄得一身湿。怎样才能在跑动中少淋雨,自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本文就试图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人奔跑的速度与淋到雨的关系,从而总结出少淋雨的三原则。
一、怎样计算淋雨量
雨水可视为以一定速度运动且在空间中分布均匀的流体,不妨设其质量分布系数为Q(kg×m –3 )。当人淋雨时,就普通人而言,看到的只是雨水纷纷而下。 但若换一个角度,把雨水视为静止不动,那人就在相对雨水而运动了。更为形象地讲,当雨水被视为静止时,它便与空间“凝固”在一起了,仿佛牢牢地盛装于一个硕大无比的桶内,纹丝不动。而人则在静止的雨水中“穿梭”。显然,这种“穿梭”是相对于雨水而言的。而且人在“穿梭”的过程中,外表面还不断地扫过一定的空间,
而这空间中的水便“附”在了人体表面,人便这样淋到了雨。
基于上述视角,我们可以很快发现,人的淋雨量m(kg),
即为V(m3)与Q(kg×m –3)的乘积,这里的V即是人体外
表面相对于“雨水凝固体”所扫过的空间的体积,更确切地说,
是体表相对于运动的雨水所扫过的雨水的体积。通过上述解释,
我们可以得到公式:
m=V·Q .
这也是本文最基本的一个公式。其中Q是常量,要使m小,V就得小。于是求V便成了关键,究竟V该怎样求,下文将有专门论述。
二、关于人体等效模型的证明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笔者已将人体外表面等效为一个长方体的外表面,这有理可依。下面就逐步论证这一等效方法的合理性。
首先证明以下这个结论:
任取一个平面图形P,设其面积为Sp(m2);再取一个平面α,P在其上的射影为T,面积记为ST(m2)。当P沿垂直平面α的直线平动时,若通过的距离为d(m),则其所扫过的体积V=ST·d(m3)。
证明:如图(2)所示分别以P和T为底垂直于平面α作两等高柱体Ⅰ和Ⅱ,且高均为d(m),P所对应的另一底面记为P',同样再设出底面T',设面P 上任意两点A1、B1在面α上的射影为A2、B2,并记平面A1B1B2A2为平面β(∵A1A2⊥α,B1B2⊥α,∴A1A2∥B1B2,∴可以确定平面β)。
而β截得线段A1'B1' ,截得线段A2'B2',∵柱体Ⅱ中面T∥面T',∴A2B2∥A2'B2',又B2B2'∥A2A2',且B2B2'⊥平面α,
∴ A2B2B2'A2'是一个矩形,其面积SI=A2B2·A2A2'=A2B2·d.</P><>∵面P在这过程中是沿着垂直于平面α的直线平动的,∴面P∥P' , 同理有A1B1 ∥A1'B1',又∵B1B1'∥A1A1',∴ A1B1B1'A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其面积SII=dh,这h即是边A1A1'与边B1B1'的距离。显然h=A2B2。∴SII=A2B2·d=SI。
∵当初选取A1、B1点是任意的,∴平面β也是任意的。由祖日桓原理有VI= VII。
若把面T等(面)积变形为一矩形,则VII(m3)不会改变。
由上述推理可知:任一平面图形在平动中所扫过的空间体积,均可表示为一矩形面积S与移动距离d之积。其等效变形的原则已如前所述。
上面的这种投影等积变形方法,即可用于计算平动平面所扫过的空间体积,也可用于计算平动曲面所扫过的空间体积。因为曲面可看作由无数微小的平面拼成,每个小平面适用,整个大曲面也同样适用。
下面来考虑人体的外表面。
在三维坐标系中,人体外表面相对于雨水的运动有三个方向(即x、y、 z 三向),
由物理学中的运动独立性原理可知,这三个方向上的运动彼此独立、互不干扰,可以分而论之。不妨设人在这三个方向上相对于雨水的速度为Vx、Vy、Vz (单位:m·s –1 ),并让体表分别在垂直于这三个方向的三个平面上投影,投影面积分别为S3(x向)、S2(y向)、S1(z向)(单位:m2)。通过等积变形, 将这三者拼成长方体的三个相邻表面。</P><>
设人体(也就是那个长方体)在雨水中行进了t(s)时间。由上文的等效原理可知,人体外表面在x 方向上扫过的空间体积Vx(m3)可等效为投影面S3所扫过的体积。
∴Vx=S3·vx·t ……①
同理可得Vy=S2·vy·t……② Vz=S1·vz·t……③
人体所扫过的总体积 V=Vx+Vy+Vz……④
以上四式是下文计算淋雨量的直接依据。
三、扫过体积的计算和讨论
在计算前先作一些必要的说明:
(i)雨水并非单纯竖直下落,它还在水平移动。不妨设其坚直下落速度V1(m·s –1 ),水平移动速度V2(m·s –1 )。
(ii)人在不停地跑动时,其轨迹可视为一系列全等的抛物线,其中每小段都含有一个从起跳到落地的过程。不妨设这每一小段的水平长度为Lo(m);起跳时, 竖直速度与水平速度分别为u1(m·s –1 )和u2(m·s –1 );</P><P>
从起跳至落地历时t0(s)。由物理学中斜抛运动公式,我们可得t0=2u1/g,L0=u2t0
=2u1u2/g。
(iii)人在雨中跑动时,不可能无目的地,不妨设它与人距离为L,因为L往往远大于L0,所以可认为L中正好包含整数个L0,从而忽略“边缘效应”产生的误差。
除此之外,等效人体的三表面积S1、S2、S3也有用。
(一)人在竖直方向上的淋雨量(即头顶和肩上淋到的雨)
由③式可知Vz=vztS1。这里的Vz是人相对于雨水在竖直方向上的速度。 在长度为L0的运动过程中,vz按vz=u1+v1-gt的规律变化(t∈[0,t0]),这其间S1扫过的雨水体积
</P><P>
由公式Ⅰ可知,淋雨量mz0=Vz0·Q
记在总长L中,坚直方向上的淋雨量为m1(kg)
</P><P>
</P><P>由此可见m1=f1(u2)∝ ,与u1无关,且在(0,+∞)是减函数。
(二)前(后)面与左(右)侧面的淋雨量
先定义一个角α:设由u2的方向转向v2的方向所需转过的绝对值最小的角为α,显然α∈[0,π]。
(1)a∈[ ,π]
</P><P>人跑完全程历时t= 。设在这段时间内,S2面上的淋雨量为m2,则由 ②式和Ⅰ式可得m1=vyS2t·Q。
由右边矢量图可知,相对速度vy=u2-v2cosα</P><P>
</P><P> </P><P> ∵-v2cosα≥0, LQSv2sinα>0,
∴m2+m+3=f2(u2)在(0,∞)上是关于u2的减函数。
( 2)a∈[0, )
通过上述类似的分析可得
</P><P>
(三)综合讨论
由(1)(2)可知,m1、m2、m3均是u2(水平速度)的函数与u1(坚直起跳速度)无关。看来在躲雨方向,“跳高的”强不过“跑步的”。
当α∈[ ,π]时总淋雨量m=f­­1(u2)+f2(u2)。
由(一)和(二)(1)的讨论可知f1(u2)与f2(u2)在(0, +∞)均是减函数,即u2越大,淋雨越少。</P><P>
记为F(u2)。该函数增减性分以下3种情况:
(i)S3·sinα≥S2·cosα
当u2≥v2cosα时,F(u2)</P><P> ∵v2(S3sinα– S2cosα)>0, ∴F(u2)是减函数。F(u2)≤(v2cosa)。
</P><P> 当0<u2<v2cosα时,F(u2)</P><P> 同理F(u2)也是减函数,F(v2cosα)<F(u2)。
由此可得F(u2)在(0,+∞)上是减函数。
u2越大,淋雨越少。</P><P>
同(1)的分区间讨论可得F(u2)在(0,+∞)上单调递减。
∴u2越大,淋雨越少。
</P><P> ∴F(u2)是增函数。 F(u2)≥F(v2cosα).
当0<u2<v2cosα时,同理有F(u2)是增函数。
∴F(u2)>F(v2cosα) 。 ∴u2=v2cosα淋雨最少。
四、讨论结果的实际意义
(一)综合讨论中的情况(1)
当a∈[ ,π]时,由图可知,雨是从前面或侧面</P><P>打来的。此时,u2越大,也即跑得越快,淋雨越少。
(二)综合讨论中情况(2)的(i)(ii)
在(i)中,S3sinα≥S2cosα Qv2tS3sinα≥Qv2tS2cosα
QS3(v2sinα)t≥QS2(v2cosα)·t…(*)
由图可知,当人在雨中站立不动时,v2sinα即是雨打向S3的
速度,也即S3相对于雨水移动的速度vx.
同理v2cosα=vy。
∴(*)式 QS3vxt≥QS2vyt m3≥m2……①
</P><P>同理(ii)中,v2≤ ②</P><P>①式中m3≥m2是指体侧淋到的雨比后背多(或相等),
②式中m2≤m1+m3指后背淋雨比其它部位淋到的雨要少(或相等)。
在这两种情况下均是u2越大,淋得越少。此时,雨从侧面或后面袭来。</P><P>(三)综合讨论中情形(2)中的(iii)
在(iii)中v2> ,也即人站立在雨中时,后背</P><P>淋
到的雨,比其它部位淋到的总和还要多。
此时,当u2=v2osα时淋到的雨最少。而u2=v2cosα m2=0。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奔跑时尽量使体前与体后均不淋雨为最好。
由此,我们就可以总结出逃雨的三原则:
①若雨是从前方或侧面打来的,那么跑得越快越好。
②若雨是从后方或侧面打来的,且速度较小,以致人站在雨中时,后背淋雨还不及其它部分那么多,那么奔跑时也是越快越好。
③若雨较大,以致人站在雨中时,后背淋到的雨比身体其它部分还要多,那么奔跑时应使后背恰好不淋雨为最好。
以上便是文章开头所提及的三原则。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