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模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255|回复: 4

[媒体报道] 创新让竞赛方案接近完美(科技日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9 10: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创新让竞赛方案接近完美

特约记者 王握文 通讯员 汪莹

6 ` v; \4 n* w( u % m. D2 W# \ `: r+ ^4 N( Y5 P , [) }: k/ E& e 在今年举办的第23届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上,国防科技大学学员袁博、王马法、尹剑飞一举夺得竞赛最高奖———特等奖。在有12个国家和地区高校近千支代表队参加的国际大赛中脱颖而出。 8 J# M! J8 Q: h" F( C Q9 y9 n6 V# Z7 G7 |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 p2 }. o2 ~" y3 w/ Z

 ; l- Y, f9 x4 [& m, N0 I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每年的国际数学建模竞赛试题无不来源于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许多人都有过提着行李,在拥挤的登机: P# p( S4 T2 ]0 z) c& A' V% z 队伍中慢慢等待登机的经历。在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下,如何才能合理地组织乘客登机,以实现时间和效率的最优配置呢?”

  拿到试题后,袁博、王马法、尹剑飞3人开始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国外已经有很多关于“登机”问题的研究,仿真程序的模拟也相当成熟。创新突破口在哪里呢? + X3 B7 s9 S) L4 ^1 o6 F5 h; o* P$ n1 N( J; t7 z S4 O

  在数模竞赛中,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会获得不同的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只有最接近完美的解决方案。3人分析试题后认为:只有另辟蹊径,才能出奇制胜。 6 Z9 S; S9 x( @7 m! M; K7 l: S . u3 w: w% {) G; k

 , R( D/ r5 e0 |! Q$ h  要提高登机效率,一般的方法是先坐里边、再坐中间,最后坐后边。他们跳出传统思维模式,提出了“先坐窗边,再坐中间,最后坐过道”的方案来进行建模假8 n! V4 v+ G- r' i& C: G: a 设,采用概率论进行计算分析。但是这一方案证明过程非常复杂,也并非最优。一番分析比较,他们决定采用数论中的逆序数来完成模型求解。虽然3人都没有学过" Y+ G" ~0 z f _! p& C5 Z 逆序数,但边学边干也比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强。

  这一大胆的创新思路终于带来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新境界。局面豁然开朗,他们的解决方案一步步接近完美。最终在大赛规定的时间内拿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实现了旅客登机时间和效率的最优配置。 ) J) h/ e' o: `) H( z, Q4 C / ?# C. X+ k" g: ~' ]

  轻松幽默的表述赢得评委青睐 % l7 Q' B$ w: |: Y0 m

  按照竞赛要求,参赛选手在解题完成后,必须将获得的最优解决方案写成英文科技论文,寄到评委会评阅。以往有些参赛选手虽然得到较为完美的求解方法,但由于英语论文不过关而留下遗憾。 ! R' Q2 S- b- W8 C- T& w" o" X ; j/ ]* W" B/ _( c& |

 ( T5 z0 x! j( J  尹剑飞参加过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写作论文的任务自然由他承担。参赛前,他阅读全英文的美国经典数模教材,看了大量国内外数模文章。然而当他开始进2 _& M; _! }; Z9 o1 t/ o1 W 行数模论文写作时,却怎么也找不着北,原因是用英语表述数学问题时语句不够简洁,过于冗长,而竞赛要求论文具有可读性。怎样达到这一要求呢?尹剑飞在掌握( \4 H5 ?6 w! Z# i 了数模论文的一些英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后,决定采用轻松幽默和贴切比喻的方式来提高文章可读性。他想,如果评委们在众多严肃论文中,忽然看到一篇轻松幽默的 O3 U8 A) `0 U" M) M- z# q 文章,一定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的这一想法得到王马法、袁博的赞同。于是,他们给论文起了一个别有新意的题目: 1 M: r+ q( t* O, x1 h“Saveing Time Adding Rurn”(节省时间,增加利润)。如果把每个单词开头的字母组合起来就是“STAR”(明星)。这样,就使严肃的( P4 n6 V1 v4 v* J# j 科技论文变得轻松幽默,很有吸引力。在写作中,他们还将中国的一句名言“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改成了“谋事在我们,成事在老板”。这也间接地指出:我们 5 L3 i# `3 O+ c. u6 R- l的方案虽好,但要靠管理者认真组织才能达到节省时间,增加利润的效果。

  一位数模专家看了他们的论文后,评价其最大特点就是表述自然流畅,幽默风趣。 1 Q4 o* k) r7 A. T! N7 W0 u

  团结协作实现“1+1+1>3” * r$ J# T) y' s

  数模竞赛3人为一个代表队。要想在规定的96小时内完成查阅文献、创建模型、数学解答以及模型检验,最后将解决方案写成英文科技论文,这一过程如同作战,3个人是一个战斗集体,如果没有团队协作意识,在解题中不能集智攻关,就很难拿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 ]% F6 G2 O( \4 S ? ! E( F. H* X* F2 Z2 F) ?# N7 w

  4 |7 L' `! O2 a ]8 l 竞赛前,王马法、袁博、尹剑飞根据各自特点进行了明确分工:王马法负责建模和算法,袁博负责编程,尹剑飞负责论文写作。研究方案时,虽然也有激烈的争 / n W. z5 n" q辩,甚至僵持不下,但最后都能很快统一思想。当解题思路形成后,3人就根据分工各自准备,遇到问题再一起讨论解决。4天时间里,他们废寝忘食,以方便面充 6 w' Q- j4 ~. D饥。实在困了,就轮换休息。他们约定,任何时候都要保证有两个脑袋在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次竞赛,他们对团结协作有了更深的感触。尹剑飞说,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在解题中达到“1+1+1>3”的效果。王马法、袁博则认为,团结协作是当今大科学时代所必须具备的精神,也是这次参赛的最大收获。 G( D1 e0 e9 y0 q9 l% y O' {" J H7 l


发表于 2007-6-19 20: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样的!!!!!!!!!!!!
发表于 2007-6-21 21: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鼓励的,一份优秀的答卷背后总是有一些美丽的故事的,...,不简单,......
发表于 2007-8-14 12: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协作,协作,充分协作!

发表于 2007-8-26 15: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厉害,佩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数学建模网 ( 湘ICP备11011602号 )

GMT+8, 2025-7-2 10:41 , Processed in 0.0670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