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模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21|回复: 5

关注!数模前途究竟如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2 19: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于昨天结束。今年全国共有788所院校、8443队报名参赛(其中甲组6523队,乙组1920队),队数与去年相比又有较大增长。8443队,每队3人,就是25329人参加了此次竞赛,考虑到有一些学校进行了选拔,所以,实际参加此次活动的人数应该更多一些。“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当之无愧。<BR>  数模竞赛这十多年来一直在发展,一直在提高。特别是近几年,又有了极大的发展。参赛人数、受益面都有大幅度提高。数模活动日益普及,数模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数模竞赛做为辅助教学手段,确实起到了巩固教学效果,培养创新能力,推动教学改革,选拔人才等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数模竞赛仍然仅仅只是教学手段,而没有成为创新平台。<BR>  数模竞赛的命题人绝大多数(全是?)是大学教授,题目有实际背景,但人为加工的痕迹比较明显。尽管近两年的题目更加开放,但是与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相比,在贴近实际方面,仍然有较大距离(这与竞赛的体制有一定关系,我们最后再讨论[注1])。题目来源单一,题目内容脱离实际,学生论文无论如何优秀,与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有较大的距离。只有引入更多的生产、生活一线的问题,数模竞赛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也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创新平台,这么多学生的聪明才智才有可能化为生产力。<BR>  72小时里,来自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和几乎所有的理、工科专业的25000多名学生,围绕3到4个题目分别进行研究,这是多么巨大,多么宝贵的一种资源。虽然时间只有72小时,虽然只是本科生或专科生,但是这些学生所表现出来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让人惊奇。难道没有一个企业想过要利用这个资源,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吗?而所需要付出的仅仅只是向全国组委会[注2]提交问题本身,并且被采用。题目一旦被采用,相当于直接向全国高校征集解决方案,将有那么多学生、教师参与方案的设计。企业还可以直接参加论文的评阅,了解各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竞赛结束后,还可以有选择的对成绩优秀的队进行资助,继续研究这些问题,以得到更好的结果。除此之外,对问题的研究,还可以利用长达半年之久的培训时间。竞赛每年9月进行,而培训一般从5、6月份就开始了,比如国防科大的培训从3月份就开始,参加培训的学生近两年都在500以上(2005年参赛的队就有109队)。这么长的培训时间,需要大量的试题,而且每个参赛学校都会搞,参加培训的人数比参加竞赛的人数更多,也是不容忽视的资源。关于数模的网站,比如中国数学建模网[注3],竞赛期间和平时,都聚集了大批数模爱好者,也可以充当问题征解的平台。<BR>  对于竞赛的组织者,全国有这么多的企事业、商业单位,问题是大量存在的,是非常好的试题来源。我猜测组委会是愿意接受企(事)业供题的,只是缺少相应的渠道,只是第一步如何走的问题。对于参赛选手,如果能够真刀真枪的解决一个真真正正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获得的成就感,将比演算书本上的习题所得到的要多的多。<BR>  由此可见,由企(事)业单位直接向全国赛供题,其实是多赢的,但是很遗憾,还没有听说哪一道题是由企业提供的。数模网愿意提供交流的平台,建立沟通的渠道,积极推动这项改革。
<>注:<BR>1、美国赛为一级评阅,而全国赛为两级评阅(赛区先评,优秀的再报全国评阅),这样的评阅方式要求两次评阅的标准要一致,至少是基本一致。而实际操作中,由于评阅专家不同,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握。因此,这就要求试题本身不能太“开放”,不能太活。<BR>2、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a href="http://mcm.edu.cn/"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mcm.edu.cn</FONT></A><BR>3、中国数学建模网:<a href="http://www.shumo.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shumo.com</FONT></A></P>
<>数模前途究竟如何???????</P>
发表于 2005-9-23 02: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今年的BD/C题就是从实际单位提出的实际问题简化成的.</P>
<>BD题就是网站经理提出的问题,C题就是气象部门提出的问题.</P>
<>问题当然进行了简化,但大家还是觉得难度太大.比如,</P>
<P>数据已经比实际问题缩小了很多,但同学仍觉得数据太大.</P>
<P>实际问题确实很复杂,这正好提供了一个机会,有兴趣的同学</P>
<P>可以在竞赛结束后继续做下去.....</P>
发表于 2005-9-23 05: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强烈赞同</P>
发表于 2005-9-23 06: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chaichao</I>在2005-9-22 11:54:22的发言:</B><BR>............   </DIV>
<DIV class=quote>数模竞赛的命题人绝大多数(全是?)是大学教授,题目有实际背景,但人为加工的痕迹比较明显。尽管近两年的题目更加开放,但是与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相比,在贴近实际方面,仍然有较大距离(这与竞赛的体制有一定关系,我们最后再讨论[注1])。题目来源单一,题目内容脱离实际,学生论文无论如何优秀,与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有较大的距离。只有引入更多的生产、生活一线的问题,数模竞赛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也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创新平台,这么多学生的聪明才智才有可能化为生产力。<BR> ........................................... </DIV>
<>关于题目的开放性问题,我也说几句,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美国的数学建模竞赛是有区别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参赛规模比美国的大十多倍,学校的层次,规模和水平不一,要照顾到面。
<>(2)中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设想一下,将美国的赛题用于中国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果会是什么样?比如:就今年的A,B两个题目而言,仿照美国的赛题可以把题目中的数据都去掉不给,这两个问题如何做?所要的这些数据学生到哪里去查?类似的数据在美国可以查到,而在中国查不到,即便是某部门,或个地方有,人家也不会给你的,这是现实。
<P>(3)我们不一定追求美国式的那种开放,最近两年的题目不也是很开放灵活了嘛,这也说明中国的竞赛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我也在想把中国的题让美国的学生来做也未必能做好。
<P>(4)近两近的题目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数据量大,数据处理要求高,我认为这也是一个趋势,也是现代科研工作的特点之一,实际中大量的问题都“海量”数据的处理,或叫数据挖掘,这不也正是反映数学建模与实际的密切关系嘛。
<P>我也非常支持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来自于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或有更多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为数学建模提供问题,但操作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啊,现实是这样!
<P>个人看法,可讨论!</P>
发表于 2005-9-26 06: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学建模大趋势:</P>
<>(1) 不看结果,只看模型------不少结果将用随机函数产生,然后写入论文,虚构模型成主流.</P>
<>(2) 不须要程序员参赛,或许将有中文系的学生参赛.</P>
<P>(3) 题意有1000种不同的理解,大家做的完全不是一个问题.</P>
<P>(4) 论文的评判将很难,论文的评分随机性大增.</P>
<P>(5) 论文"模版"纷纷流行,论文不怕错的模型,只怕论文结构不全,只怕推广检验标题下的费话太少.</P>
<P>..............</P>
 楼主| 发表于 2005-9-27 04: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还是难度高一点!1!</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数学建模网 ( 湘ICP备11011602号 )

GMT+8, 2024-11-28 16:40 , Processed in 0.0519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