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模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HUASHI3483

企业与数学模型--强烈要求加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1-3 20: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银行业兼并的垄断力评估方法述评
2003-1-14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孔松泉 达庆利



  摘 要:垄断行为的产生和市场竞争程度的削弱是银行业兼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本文介绍了几种对银行业兼并的垄断力进行评估的理论方法,主要包括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法、存款利息刚性分析法、银行相互作用参数分析法等,并就这几种评估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论。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政策法规的宽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银行业(尤其是美国的银行业)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兼并联合事件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商业银行企业的数目迅速减少,单个银行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以美国为例,在1975—1997年间,商业银行从原有14318家缩减到9215家,银行企业总数下降了将近30%。


  银行业这种结构性变化会产生两方面的宏观效应:一方面,银行业数目的减少、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社会充分发挥潜在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能够降低社会生产经营的成本,有助于提高一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另一方面,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单个企业规模过大有可能削弱市场的竞争性程度,会产生垄断定价行为,进而又降低了社会福利水平。


  鉴于银行业的这种结构性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即可能导致垄断性行为而降低社会福利水平,西方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和理论界一直在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此来评估某项兼并案是否会产生过高的垄断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


  一、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法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简称HHI)是西方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在分析评估银行企业兼并时是否有反竞争的垄断行为最通常使用的方法。该指数产生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源于贝恩(Bain)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 fonnance)理论。贝恩认为,市场结构影响厂商的行为,并最终决定厂商的经营绩效。市场份额的相对集中会增加某些厂商的市场垄断力,这时市场上容易滋生反竞争的垄断定价行为,从而不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人们依据贝恩的这一原理,认为市场的集中化程度与市场垄断力之间存在着某种正相关关系。于是,他们便以金融市场存款份额的集中化程度作为分析的基础(故有人称之为市场结构分析法),即对受合并影响的银行所占有市场存款份额的集中化程度进行评估,进而拟定出评估某起兼并案是否会产生过高垄断力的方法——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法。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被定义为市场上经营的所有银行企业占有的储蓄市场份额乘上100的平方和(具体计算公式为:式中MSi等于第i家银行的市场份额乘上100,n代表市场中银行的数目)。其范围被设定在0—10000,当一家银行垄断了全部的市场份额,HHl值就是上限10000;反之,当银行数目大至每个银行企业所占有的份额小于 1%时,HHI值趋向于0,这时市场可称作完全自由竞争市场。


  以美国为例,按金融监管的要求,如果某起银行兼并案的HHI值低于1800点,而且比兼并前增加的点数(即△HHI)小于200点(人们习惯称之为1800/200标准),那么这起兼并案被认为不会产生反竞争的垄断行为,因而有可能获准当局的批准。反之,若某起兼并案使得HHI和△HHI超过上述的临界值,那么金融管理当局则要对这起兼并案作进一步调查论证,然后决定是否批准。下文用简单例子说明该指数的测度方法。


  例1,假定某金融市场上有8家商业银行从事经营活动,每家银行的储蓄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分别如下:


银行
A
B
C
D
E
F
GG G
H

储蓄份额(%)
18
15
15
12
10
10
10
10



根据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的定义可得:
HHI=18×18+2×15×15+12×12+4×10×10=1318
假定有A、D、E三家银行兼并,那么合并后的
HHI=40×40+2×15×15+3×10×10=2350


  即合并后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达到2350点,且上升了1032点。按照反托拉斯法则,该合并违反了1800/200标准,所以必须接受进一步审查或进行资产剥离,否则官方不予批准。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法优点在于它避免了繁杂的数学运算,计算方便,容易学习掌握,实务中只需测量或评估出合并前后各银行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就可得出计算结果。但是该方法不足之处在于它要有一定适用条件,即必须在古诺模型的条件下,市场的集中化程度才与市场的垄断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在其它条件下,市场的集中化程度与市场的垄断力之间的关系非常模糊,并非是单调的正相关关系。这就是说,若把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作为判别某起兼并案是否产生过高垄断行力的最优量化指标是不充分的,缺乏科学性。这一点可从下文列举的两个例子更一目了然地看出。


  例2,兼并之前的市场上有20家银行,每一家占有有5%市场份额。计算得出HHI值为500。现在假定前五家银行合并组成银行,其占有的市场份额相应提高到达25%。其它15家银行保持原状不变。


兼并前的市场


银行数(20)家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0
P
Q
R
S
T

市场份额(%)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兼并后的市场


银行数(16)家
Z
F
G
H
I
J
K
N
0
P
Q
R
S
T

市场份额(%)
2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兼并之后的HHI值变为1000,依然在临界值(1800)之内。但是新组成的Z银行占有明显的市场份额优势,有可能以支配型银行的身份制定非竞争性的价格,其它银行可能会追随Z银行的定价,从而降低市场的竞争力。


  结论很明显:银行兼并即使没有突破HHI临界值,但也可能产生过高的垄断力,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


  例3,兼并之前的市场上有7家银行,每家银行的市场份额如下表所示。计算得出 HHI值为1700。现在假定其中的D银行与E银行合并组成Z银行。合并以后的市场有6家银行,HHI值为2150。由于这种合并方案已经突破HHI临界值(1800/200),所以很可能会遭到金融管理当局的否定。


  实际上,兼并之后的市场上具有20%以上市场份额的银行从3家增加到4家,打破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反而可能会加剧市场上的竞争性程度。因此,这种合并可能有利于打破市场垄断,改善竞争条件。


兼并前的市场


银行数(7)家
A
B
C
D
E
F
G

市场份额(%)
5
5
5
5
5
5
5



兼并后的市场


银行数(6)家
A
B
C
Z
F
G

市场份额(%)
20
20
20
30
5
5




  二、存款利息刚性分析法


  上述举例已明白无疑地说明了若把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作为评判标准是明显不充分的,因此,西方学者们业已提出了许多新方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Berger和Hannah (1989,1991)等学者提出的基于分析存款利息刚性的评估方法。


  Berger和Hannan(1989,1991)两学者通过系统地分析1983—1985三年间美国金融市场上有关存贷款利息、储蓄的市场份额等指标的统计数据资料后发现(故也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经验数据分析法),金融市场集中化程度的高低确定与市场的垄断力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但并非象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那样认为是正相关关系。如果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反竞争的垄断力,那么当货币市场上的贷款利息下降时,存款利息也会迅速地下降。但是,当货币市场上的贷款利息上升时,存款利息的上涨却要迟缓得多。据此,他们认为这种存款利息的刚性现象是市场上存在着反竞争的垄断力的重要征兆之一(这就是说,金融管理当局可以通过观察市场上存款利息的刚性大小,来判别市场上是否有过高的垄断力而影响市场竞争度)。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了若某市场上的HHI值越大,则该市场的存款利息的刚性就越强。Neumark和Sharpe(1992)两位学者也从其它金融市场上分析得出了与Berger和Harman(1989,1991)研究结果相同的结论。


  Jackeson(1992,1997)、Rhoades(1995)在Berger和Hannan(1989,1991)两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地研究发现,市场集中化程度与市场垄断力之间并不存在单调函数关系。在市场集中化程度较低时,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当市场集中化程度增强到一定程度时,这种正相关关系就不存在了;而当市场集中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时,不但没有这种正向关系,而且两者之间出现了反向关系,即在居民储蓄的市场份额高度集中的情况下,银行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反而有利于增强金融市场的竞争性,这与本文例3说明的问题不谋而合。关于存款利息的刚性问题,他们研究发现在市场集中化程度较高与较低两种情形下,存款利息都存在较强刚性现象。于是,他们提出了市场集中度与市场垄断力之间的关系不是S形状态的曲线,而是U形曲线。显然,这与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的假设前提条件大相径庭。


  综上可见,尽管存款利息刚性分析法的充分性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但是由于这种方法至今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也没有确定的量化指标数值,因此,它应用范围仍受到限制,目前人们往往只把它当作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法的辅助分析工具来应用。


  三、银行相互作用参数分析法


  鉴于上述的两种评估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1999年,美国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首席经济学家Cetorelli(1999)提出一种更为先进的评估市场垄断力的方法——银行相互作用参数分析。该分析摒弃前述两种方法必须借助分析市场结构或经验数据资料对市场垄断力进行间接的评估之不足,而是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测出银行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来评估市场垄断力的高低。此法拟定的基本思路是对受兼并影响的银行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进行评估。银行间相互作用力的分析意义在于如下推理的合理性;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则任何一家银行对自己存贷款利率无定价权,它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市场任何一家银行既不能左右其它银行,又不受市场上其它任何一家银行的控制,这时银行间相互作用力可以定义为0;反之,如果市场是完全垄断的,则从理论上来说市场上只有一家银行,金融市场上的存贷款利率完全由它自行决定,这时银行的相互作用力可以定义为1;若市场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则银行间的相互作用力介于0—1。由此可见,银行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市场垄断力之间是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受兼并影响的银行间相互作用力参数的估计,便可评定市场垄断力的大小,从而给某起兼并案提出合理的审查意见(具体评估方法牵涉到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繁琐的运算过程,由于受篇幅限制,在此不作表述,请参见文献14)。


  实际上,Cetorelli(1999)提出的这种方法并非是他首创的。早在1984年,Spiiler和Fa- varo两者就曾应用由Collop和Roberts于1979年构造的有关数学模型,较客观地评价了 Uruguayan地区的银行相互作用参数问题。同时,他们还发现在Uruguayan地区根本不存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所假定的古诺行为,只存在与处于支配地位大银行(dominant bank)极其相关的垄断力;Gelfand和Spiiler(1987)两人为进一步地评估Uruguayan地区银行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参数,特把银行企业看成是多元化生产的厂商并运用经改进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评估,结果他们发现在该地区确实存在一种垄断力,而且这种力与银行间互利性行为关系较大。Berg和Kim(1994,1996)采用Spiiler、C,elfand等学者曾使用过的评估方法测评Norwegian地区的银行间相互作用力,他们发现在零星业务的金融市场上垄断性行为的色彩较浓,而在批量业务的金融市场上竞争性行为的色彩较浓,这与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的评价结果正好相反。由此可见,Cetorelli(1999)提出的这种方法是有一定理论与实践基础的,并非是他主观臆造。


  Cetorelli(1999)提出的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合理评估受兼并影响的银行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据此来审查某起兼并是否违背反垄断法规;而且他还利用该方法有力地说明了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法的不充分性。例如,1998年他和Angelini一道利用这种方法对1983~1993年间意大利的商业银行间作用力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后发现:1990年之前意大利金融市场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基本保持不变(大约在200点),1990年之后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开始有所增加(大约上升到260点,增加原因主要是这时的意大利银行业掀起了一般兼并风);若按照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法的逻辑推理,1990年前后期的意大利金融市场都应接近于自由市场,但事实上,1990年之后的意大利金融市场已经出现过高的垄断力了。但若采用银行间相互作用力参数方法进行评估,则发现取样前后期的作用力参数既不是0,又不等于1,而在0与1之间,并逐渐增大。可见,银行间相互作用参数分析法的逻辑推理结果与事实十分相符。


  总之,Cetorelli(1999)提出的这种方法优点是十分明显的,它不受古诺假设条件的限制,采用直截了当的方法避免了对问题分析的不充分性。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它需要诸如存贷款利息率、货币的需求和供给情况等详细资料且要进行繁杂数学运算,因此,该方法仍难以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国外银行业介入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是自然趋势,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更趋市场化和规范化,银行业的兼并与收购重组必然会发生。其实关于银行合并及收购重组的传闻时有发生,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进行的兼并重组也有先例。本文介绍的几种西方银行业兼并的垄断力评估方法是西方国家银行监管机构为防止过度垄断的银行兼并行为而采用的评估方法,以此作为审批银行兼并案的辅助决策手段。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方法能对我国的银行业兼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希望引起有关学者对国内银行业兼并重组市场规则的宏观思考和深入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04-1-4 01: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工资指导线水平测算数学模型 工资指导线水平测算方法之一

  工资指导线的制定,需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方面的支持。本模型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对有关的经济、社会方面的定性分析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意图,测算合理的工资增长率,以指导工资的适度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一、模型相关变量的选择

  在影响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的各有关因素中,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对工资增长影响最为直接,可将其作为工资增长模型中的解释变量。考虑到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阶段和模型对变量样本数量的要求,可选择本区间为最近十年,如1986-1996年。

  二、数学模型的建立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将货币平均工资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增长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用线性回归方法初步建立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数学模型:

  W=a×L+b×P+c式中:W——全部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率,即工资指导线水平基准线测算值L——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P——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增长率a,b——系数

  用线性规划方法求出a,b两个系数及常数c,建立货币平均工资增长的线性回归议程。

  应对回归议程进行统计检验,即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三、对模型的修正

  上述模型只是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工资增长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描述。但这种描述远远不够,因为:首先,影响工资增长的因素较多,诸如就业状况、人工成本水平等因素在模型中未体现出来。其次,相关社会经济政策,特别是收入分配政策对工资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工资指导线是政府调控工资增长的一种宏观办法,它有别于一般的经济预测分析,必须体现国家对工资分配宏观调控的意图。因此,有必要对模型进行修正。

  1.设修正值d,修正后的模型为:

  W=a×L+b×P+c+d

  d=d1+d2+d3+d4+d5

  d1——宏观经济形势修正值
  d2——人工成本水平修正值
  d3——就业状况修正值
  d4——工资水平修正值
  d5——其他

  d为修正值,其取值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就业状况、人工成本水平等因素而定。对某一地区(1)国家经济形势或本地区经济形势吃紧,要求宏观调控从紧时,d1值为-1%—0;(2)本地区人工成本水平最近两年持续上升,d2值为-1%—0;(3)最近两年本地区失业率持续上升,d3值为-1%—0;(4)本地区工资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d4值为0—2%;(5)其他。

  2.实行物价部分补偿原则,对模型中P值进行修正,并给予模型约束条件。修正后的模型为:

  W=a×L+b×P′+c+d

  P′=P×β

  约束条件:WS<L

  WS为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
  β——物价调节系数

  约束条件表明,一般情况下,平均工资的增长要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一原则必须坚持。只有这样工资的增长才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这三大社会经济目标,或至少不会对其产生负效应。从中长期看尤其如此。

  β根据年度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增长率P分段确定。

  ----------------------------------------
  |                                              |          调节系数          |
  |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增长率P          |                            |
  |                                              |                β          |
  |-----------------------|--------------|
  |                    0<P≤8%              |                1          |
  |-----------------------|--------------|
  |                  8%<P≤15%            |              0.8        |
  |-----------------------|--------------|
  |                15%<P≤20%            |              0.6        |
  |-----------------------|--------------|
  |                    P>20%                |              0.4        |
  ----------------------------------------

--------------------------------------------------------------------------------

  附件2:

“四分位法”测算工资指导线水平 工资指导线水平测算方法之二

  “四分位法”测算工资指导线水平,是运用统计学的原理,依据“两低于”原则,在测算出的年度工资最低增长率(Wi)和最高增长率(Wj:“两低于”中的低线)之间选取工资合理增长区间接一种方法。一般取中位值(W中)作为工资指导线的基准线,取Wj或上四分位值(W上)作为上线,取下四分位值(W下)与上四分位值之间的幅度作为工资合理增长区间。

  测算公式为:

  W中=(Wj-Wi)×0.5+Wi

  W下=(Wj-Wi)×0.25+Wi

  W上=(Wj-Wi)×0.75+Wi
  (其中:i=1,2 j=3,4,5,6)
  W1=P-1
  W2=〔A×(1+W1)×R〕/T-1
  W3=(1+L)×P-1
  W4=〔A×(1+W3)×R〕/T-1
  W5=(1+G)×P-1
  W6=T×(1+W5)/R/A-1

  当年度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或经济增长率较高时,要对年度工资最低、最高增长率用系数(α、β、γ)进行调整。调整公式是:

  W1=P×β+γ

  W3=L×α+P×β+γ

  W5=G×α+P×β+γ

  其中:

  W1:年度职工货币平均工资最低增长率
  W2:年度职工工资总额最低增长率
  W3:按L计算的年度职工货币平均工资最高增长率
  W4:按L计算的年度职工工资总额最高增长率
  W5:按G计算的年度职工工资总额最高增长率
  W6:按G计算的年度职工货币平均工资最高增长率

  P:年度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A:上一年职工货币平均工资
  R:年度职工平均人数
  L:年度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G: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T:上一年职工工资总额

  α根据年度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或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不同水平,分段确定:
  |----------------------------------------
  |             年度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增长率       |
  |                                             |           α
  |                         P                   |
  |----------------------|-----------------
  |                 0<L≤10%               |         1.0
  |----------------------|-----------------
  |             10%<L≤15%               |         0.8
  |----------------------|-----------------
  |             15%<L≤20%               |         0.6
  |----------------------|-----------------
  |                 L>20%                   |         0.4
  |----------------------------------------

  β根据年度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增长率不同分段确定:
  |----------------------------------------
  |                年度劳动生产率增长率L      |
  |                                            |          β
  |                (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
  |----------------------|-----------------
  |                0<P≤8%                |        1.0
  |----------------------|-----------------
  |              8%<P≤15%              |        0.8
  |----------------------|-----------------
  |            15%<P≤20%              |        0.6
  |----------------------|-----------------
  |                P>20%                  |        0.4
  |----------------------------------------
  γ由上一年工资的综合经济效益决定。计算公式为:

           3-----
            /  P1
      γ=/ -----  -1    γ∈〔-0.03,0.03〕
        √   P2×P3
            报告期工资财政收入率
      P1=----------
            基期工资财政收入率

      工资财政收入率=财政收入/工资总额×100%
            报告期工资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例
      P2=-----------------
            基期工资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例

                                      工资总额
      工资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例=--------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P3=报告期失业率/基期失业率
 楼主| 发表于 2004-1-4 02: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业产品造型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http://www.lodestar.com.cn/files/wx/zjkjxyxb/2002-3/5.htm
发表于 2004-3-12 09: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HUASHI3483在2004-1-3 18:24:22的发言:
工业产品造型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http://www.lodestar.com.cn/files/wx/zjkjxyxb/2002-3/5.htm
[em03]
这时哪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数学建模网 ( 湘ICP备11011602号 )

GMT+8, 2024-5-14 20:12 , Processed in 0.04986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