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模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99|回复: 0

教研论文的写作[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22 21: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研论文的写作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 姜水根


  摘要 本文论述撰写教研论文的三个重要问题:怎样立意、怎样抓重点、怎样写得深刻。论文的立意是论文的灵魂。论文的立意要追求较高的理论水准、较新的研究内容和形式、较深远的意义。抓住重点进行写作,就要割舍无关内容、剪裁入选素材、充实重点内容、突出主题。这样能使论文主题鲜明、说服力强。要把论文写得深刻,就要求论题能击中要害、解开症结,论述要清澈见底、揭示物理本质。论文的深刻程度是论文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作者应对所论题材有深刻的理解,并能深入浅出。

  我们中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其成果大部分是以教研论文形式体现的。教研论文不象科学研究论文那么严格,它是一个范围比较广的概念。它大体包括以下7类:1.教学改革与实验的论文;2.教学理论介绍;3.教材分析;4.教案与教学实录;5.教学心得体会与经验介绍;6.习题分析;7.科普知识介绍。其中第1类属于科研论文;第2、3类相当于文献评述;第4、5类属于报告;第6、7类则是比上述几类层次更低一些的文字材料。总之,以上7类只要写得有理有据,我们都统称为教研论文。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要明确。

  论文的具体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形式要求,即学术论文的结构形式。1.题目;2.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3.摘要;4.前言;5.实验方法(包括理论依据)6.实验结果;7.讨论;8.结论;9.注释;10.致谢;11.参考文献;12.附录。通常的教研论文结构不一定这么齐全,但其中的5、6、7、8是正文,这是必须明确的。论文的另一方面是内容要求。首先是科学性一定要正确无误。在这个前提下有三点要求:1.难度。这是作者在该领域认识深度的体现,一定程度上是论文作者学术水平的体现。2.新意。这是论文作者创造能力的体现。要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在关键部分要言必己出,有所发现。3.推广价值。所论内容应是对教学常规与教学改革有意义的课题,而不是钻牛角尖。

  我们暂且不论那些刚从高等学校毕业、尚无教学实践经验的新教师以及学历不足尚在进修的部分教师,我们的确看到相当一部分课上得好、物理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们在提起笔来觉得没什么目标,有了想法无从下笔的现象。为了有重点地提供一些具体帮助,本文不想对论文的要素与要求逐点论述,而只结合笔者的实践,谈三个问题。

  一.怎样立意

  同样一个题材,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可以写出迥然不同的文章,这里固然有写作的经验、技巧和文字功底等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在于立意,因为这是文章的灵魂。

  一篇出色的论文,立意要“高”、“新”、“远”。所谓“高”,就是理论的水准高,教学研究不能老是在同一个水准上徘徊,而要把认识事物的着眼点逐步提高,能够在高于中学物理的台阶上,联系物理前沿的基础知识和物理科学发展的总进程。这样写出的论文就有超凡脱俗之神。所谓“新”,就是研究的内容和形式新,教学研究不能总是搞老一套,出现老面孔,而要探索用新方法去分析物理现象,发现新规律。这样写出的论文就有独辟蹊径之奇。所谓“远”,就是立论的影响远。教学研究不是赶时髦,科学的结论不能走马灯似地换,要把握研究的主流与方向,把主题引向既切合客观实际、又符合发展方向的轨道。这样写出的论文就有渊远流长之意。

  文章的立意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际问题。不是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达到“高、新、远”的。但是,为了把文章写好,首先是作者对文章的立意要有所追求。古人云:“语不惊人誓不休”,这就是一种追求。由于每篇文章的具体题材不同,涉及的原理、方法不同,自然就有高低之分。但是,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努力追求高层次,这是论文写作中最艰苦、也是最要紧的环节。

  [例1]《平抛物体运动的教案》[1]

  平抛物体的运动这堂课是学生学习曲线运动的第一堂课,这堂课既有演示实验,又有分析讲解,再让学生做练习,课堂教学的内容很丰富、充实。但是,写成教案就会显得平淡,没有新意。怎样把这篇教案写得出色呢?分析了平抛运动的教材,发现它可以与人们认识研究自然规律相一致。我们将平抛运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加以发掘,对那些易被人们忽视的、而在科学研究中不能缺少的环节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立意上下大功夫,使得本教案在写作上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思路。我们设计了让学生观察平抛的粉笔头的运动现象,结合上节课知识,让学生猜测这是怎样的运动,在猜测基础上有目的地观察演示实验,最后得到了平抛规律:表达为速度方程和位移方程,然后作出平抛图象。至此我们并不马上转入做练习,而是要求学生重复实验并向学生指出:科学实验不是变戏法,科学真理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都显示同样的规律,这是鉴定真理的重要一环。然后我们再把平抛规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知识进行联系,我们把这种做法提高到“追求统一”的高度,这也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之一。这样,我们在平抛运动知识教学过程中贯穿了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主线: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这样,文章写法突破了一般教案的重点与难点分析的常规,在方法论教育上下功夫,不仅具有深度,而且具有新意。

  [例2]《中学物理中的时间对称性》[2]

  半径分别为R1和R2的两个圆弧轨道相切而连接成的光滑竖直轨道(B是切点)。一个小球从A滑向C的过程中经过B点时,怎样计算此时小球对轨道的压力?杂志上发表了多篇不同观点的文章,有人认为应该按经切点前一小段时间所在轨道的曲率半径来计算;有人认为应该按经切点后一小段时间所在轨道的曲率半径来计算;也有人指出上述两种论点是错误的,小球在切点两边的加速度的左极限不等于右极限,因而小球在切点对轨道的压力无法计算。诚然,这第三种观点是正确的,但这种正确观点又被前两种观点“纠正”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再要参加讨论,支持第三种正确观点,既不能空洞地作个表态,又不能简单地把上述理由老调重谈。那么怎样写这篇文章呢?而要在立意上下功夫,我根据这道题的特点,站在对称性理论的高度进行了论述。

  我把这个问题描述为一个简单而尖锐的情景:如图2所示,一个光滑的水平轨道与一个光滑的竖直圆轨道(半径为R)相切于B点,一个小球以速度v从A向C运动,经过B点时,小球对轨道的压力是mg呢学现象中,物理规律对于时间反演是对称的,也就是说,把运动过程拍成电影,把电影片正放映或倒放映,我们是无法进行区分的。然后,我运用伽俐略开创的思想实验的方法,把一个压力显示器摄入电影,用正、倒两种放映方法造成了第一种观点的论述自相矛盾(第二种观点亦然),很自然地驳倒了两种错误观点。应该说,这样的文章立意,不仅是站得高,而且颇具新意。综观上述两例,它们用到科学研究方法、对称性原理,这在物理学中,不仅过去是重要的,将来也不会过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二.怎样抓重点

  文章有一个好的立意,还需有适当的写法,其中最基本的是抓重点进行写作,因为只有集中力量写好重点内容,才能使文章主题鲜明、说服力强,所谓抓重点就是抓住主攻方向,做到“割”、“剪”、“突”:与文章主攻方向无关的内容,不论素材多么精彩,都要割爱;已被选用的材料也要进一步剪裁、删减;对重点内容进行充实,这样就突出了主题。在正面论述的文章中,要论述的问题可以很多,我们必须抓住一个最重要的进行详细深入论述,其它问题可以略述。在有争议对象的辩论文章中,被评论的错误观点可能有许多,我们必须抓住错误的症结进行分析,其它小的错误可以从略,不必逐条批驳。

  [例3]《高中物理解题策略的形成》[3]

  这是一篇论述物理解题的文章。文章主题是受到足球运动员的场上进攻意识的启发而形成的。论述了物理解题策略,即解题方向、途径、解的检验。在具体论述每道题目时,可以分析题给条件(包括隐含条件),描绘物理情景,选取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以及对解题方法的比较与选择。从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中展示解题过程中的哲理奥妙、物理诀窍和数学技巧。可以说,这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题材,要把这诸多问题都写清楚,不是一篇文章能解决的。为了集中力量论述解题策略,文章所举的十二道例题,只给出题文,没有给出解法与答案。在分析解题思路中,例1~例4只论及领会题意、把握解题方向。例5~例8只论及抓住关键,把握解题途径。例9~例12只论及解的检验的几种情况。综观对这十二道题的分析,都是点到为止,不写多余的话。

  [例4]《电学黑箱解题程序》[4]

  近几年出现的电学黑箱题,对于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电路的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是很有效的。学生对这类题虽然感到有趣,但同时感到困难,难就难在不知第一步如何下手。

  对黑箱问题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论述。从物理问题分类看,黑箱不同于白箱和灰箱,它是一个结构未知的研究对象,需要我们去建立一种模型;从哲学上说,黑箱是一个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对黑箱输入一个信号,就会得到一个响应;从认识论上说,人们认识黑箱是一个从猜测、实验、假说到不断修改完善模型的逐渐逼近过程。我在写这篇关于黑箱的文章时,着眼于认识论,但不是在认识论理论方面,而重点放在实际应用上,提出解电学黑箱问题的三部曲:一.判断加计算,进行初步分析;二.画出标准电路;三.把标准电路图用跨接法变换入原题图。这样抓住了重点,突破了学生解黑箱问题的难点,文章提出的程序给了学生具体的帮助。

  三.怎样写得深刻

  教研论文和其它科研论文一样,不以文章的华丽优美为主旨,而以文章的深刻程度见高低。文章的深刻体现在“结”、“底”、“本”,文章的论题要击中要害,解开症结,而不要纠缠在支节问题上;文章的论证要直言尽意,清澈见底,而不要朦胧含糊;文章的结论要揭示物理本质,使客观物理现象与物理理论获得完满的统一。要把文章写得深刻,要求作者对所论题材要有深刻的理解,要能深入浅出。

  [例5]《两种逼近法》[5]

  高中物理试用本下册在论述匀强电场中电场力移送电荷做功与路径无关时,是用无数条跟电场力垂直和平行的短折线来无限逼近曲线的(如

  教科书得出的结论是对的,但其推导过程的论述却是错误的。在阐明这个问题时,我们指出,求电场为沿曲线移送电荷做功要经过两个处理,即数学处理与物理处理。数学处理是用无限短的折线去逼近曲线;物理处理是用功的定义去计算电场力沿着这无限多的折线移送电荷做的功。教科书的错误在于数学处理这一步:在数学上,不能用无数的跟电场力垂直和平行的短折线来无限逼近曲线ANB,虽然当这些短折线取得无限小的时候,表面看似在逼近了,但实质上却一点儿也没有逼近,逼近只是一个错觉。因为不论这些短折线如何无限细分,它们的总长度总是相等的,根本不可能使这些短折线的长度之和趋近于曲线ANB的长度。这里问题的本质是:当阶梯无限细分时,每两小段折线之和与相应的每小段曲线不是等价无穷小,而是同阶无穷小。我们指出了正确的逼近方法:在曲线上任意取n点,然后连接得到一条折线。当我们把点取得无限密时,即折线的每段无限短,折线就无限逼近曲线(如图4),因为曲线的弧与弦在微分时是等价无穷小,数学上的曲线积分均采用这种逼近法。可见,文章的论题要对准问题的症结,论述要透彻,才能很好地揭示本质。 

  [例6]《关于原子模型的对话》[6]

  高中物理中的原子结构的内容,尤其是具备量子概念的玻尔模型,对于中学生来说是相当深了,学生一下子接触那么多的模型与模型方法,有不适应感,更是对玻尔的三条假设觉得不易理解,他们心存疑虑:玻尔的第三条假设到底怎么想出来的?为什么电子的动量mv要与运动

  为了解除这个疑虑,我写了这篇文章。

  文章不回避矛盾,指出玻尔第三条假设原先是对应原理,即量子理论在经典理论正确的极限内应得出与经典理论相同的结果,玻尔从广义巴尔末公式结合第二条假设确定原子所处能态,计算得到

  它取代对应原理作为第三条假设。然后我再用玻尔允许轨道的驻波条件来解释这个角动量的量子化规则。由于驻波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有一定深度,这里我再用学生亲自做过的实验——用示波器观察交流电波形来说明,当扫描时间是正弦波周期的整数倍时,可以看到稳定的波形,玻尔模型的稳定轨道应当使电子运动的圆周长是电子波长的整数倍,即模型第三条假设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姜水根、王家祥,《平抛物体运动教案》,陕西“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0年第1期。

  [2]姜水根,《中学物理中的时间对称性》,北京“现代物理知识”1990年第5期。

  [3]姜水根,《高中物理解题策略的形成》,浙江“中学物理教学”1990年第2期。

  [4]姜水根,《电学黑箱解题程序》,哈尔滨“中学物理”1992年第5期。

  [5]姜水根、王家祥,《两种逼近法》,哈尔滨“中学物理”1984年第1期。

  [6]姜水根,《关于原子模型的对话》,北京“现代物理知识”1992年第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数学建模网 ( 湘ICP备11011602号 )

GMT+8, 2024-11-27 22:31 , Processed in 0.0598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