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模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20|回复: 1

人类思维概念系统的生成结构

[复制链接]
b
发表于 2004-5-28 01: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引言
人类思维概念系统生成机制及过程的揭示对于模仿人类思维的人工智能有重要意义,鉴于目前的研究尚未有完满的结果,本文提出一种研究路线,期望对此有所帮助。
2. 基础概念
2.1 生成
在本文中,生成被看作是构成元素由简单组合而开始的连续合成对抗分解代谢的结果。
2.2 格式塔结构维度
思维是生成的系统,其“词”隐含着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有些还有隐喻特性。这在此被称为格式塔结构维度。这种维度的最底层次由抽象的特性元素与元结构关系组成。通过格式塔结构维度的树形表达方式可以最终实现概念的精确化、数字化表示。“词”的格式塔结构维度中有的维度是动态的,可变的。如此形成开放式的“词义”构成平台,使“词义”或“词性”可随机变化。名词则更需要有相关“知识库”与之相匹配。在某种程度,格式塔结构维度集合为“词”提供了“语境”。一些元概念如“一”无格式塔结构维度,只能建立“经验库”对它加以限定(即定义)。“一”作为元概念可用元代码表示。词(概念)的格式塔结构维度包括时间与空间限定、方位关系、作用方式等物理特性,和大小、强弱、硬软、刚柔、聚集、分离、几何关系、亲和与疏离诸程度等量度,以及因果联结、趋向性、持续与间断等相互关系模式。不同词(概念)的格式塔结构维度之间可能存在部分相似关系或联结关系,从而使不同的词可生成某种新的组合。
我们在此以相互关系的征象之一——形态的“聚”的格式塔结构维度集合来加以说明:
“聚”的关系征象:①基元的数量2以上;②相互依存性;③形态相向的态势;④互补性;⑤相似性;⑥有序性。
显然,直线形态不具有“聚”的特征,所以变曲的河流才有“聚气”的功能,这已反映在中国古代建筑“风水术”的相关理论中。我们再以情感之表述词“爱”的格式塔结构维度集合来加以说明:
1)“爱”的格式塔结构维度:①非平衡性。即“爱”是倾向性的,偏向的。②控制关系。即对心灵的影响,对其有约束作用。③主体与客体(或称施方与受方)。施方受“爱”的控制最强。④相互作用关系,付出与回报同时存在。“爱”是付出(心灵的或行为的),但同时也使施爱方得到“愿望的满足”,即付出“爱”的愿望得到实现。⑤在刺激——反应关系中,“爱”最先显现为一种接受刺激的倾向,然后才引起生理——心理情感的相关激发体验,即进入“爱”的状态。这种接受刺激的倾向被称为“态度”。
2)“恨”与爱方向相反,部分结构维度相同。但第⑤点不同,它具有排斥刺激的倾向。
3. 模式
在此我们非常简约地提出思维的生成结构。这种结构基本包括如下构成基元与机制:
3.1 生成过程
和对话一样,思维过程同样是“词”的格式塔结构维度的“接龙(意义联结)”过程。人类的概念起源于对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之物象与性质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和由之引起的相关的生理--心理效应。自然界的形态是由力与力场在时空唯一性与相互作用原理支配下形成的一种最直接、简单的因而最有效率的物质结构构成之表现。文字之初文为图画隐喻式的,均是以具体的形态表达观念或概念。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也是在类似这种图式的背景下完成的。人的思维:1)由外部刺激引发思维动机;当外部无有效的刺激时,由于无外部有效刺激,则在相应的“语境”背景下引起2)人的某种计划性的动机产生;3)记忆中的计划是一种“自省”的受记忆时间规定的内部刺激,由之引发思维动机。
思维是以句式结构方式,依据原理、规则的逻辑结构(因果关系的抽象形式,如数学原理、相互作用原理、效率原则、时空唯一性原理、自组织机制的原理、人的视知觉原理,等等)并通过形式逻辑途径来实现的。思维是人的已有知识结构中与“词”的格式塔结构维度密切相关的不同“词汇”组合。这里有一个简单与复杂的混合机制。思维是对与动机相关的记忆中的“认知”模式之提取、比较和组合。人类思维是由一系列复杂的规则系统组成的框架和每个框架之间的子系统等组成。人类思维依赖于规则与模式数据库的建立和由之为基础的比对,这与图式之识别基于同一原理。
由简单机制构成复杂机制网络在生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思维以“基本而重要的生存行为及环境关联度高的对象之表述词”和“以自我的时空限定为参照系”作为生成过程的起始点,这被称为初始因子。构成思维系统的初始因子的格式塔结构维度的元素包括:材料的特性集合、地域的物理的特性、社会关系机制,以及力的均衡原理、空间限定的几何学规则,等等。
人类社会(如经济、人际关系等)往往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某种均衡状态。如此,可使博弈过程能够继续下去。从这一原理出发研究语言中的对话和上下文联系(文脉)、章节、全文的构成结构,以及语义的内在结构,将会形成对人类思维內在机制的深刻理解与结构的揭示。人类语言对话也是一种博弈过程,而学习过程则是此过程的组成部分。知觉追踪是建立在信息、反馈、激励强化的机制之上的。当线索中断时,则追踪中断。思维在对话中的表现也是如此,表现为对对话主题的追踪,这就是循着与主题格式塔结构维度相关的线索进行对话过程。
3.2 人类趋向性适应原理
适应是获得新的均衡的过程。适应涉及调整自己的动力和方向选择。方向选择依赖于一系列的刺激之空间定位的追踪。动力则来自于在外力(场)的作用下,使自身达到一种更为均衡的状态的失衡的现状,遵从着力的均衡的物理学原理。适应是对应外部刺激而进行的为了稳态平衡的内部调整。当原有的稳态被打破时(某个阈值被突破),调整随之而进行,由之也会引起相应的形态或方式的变化。对于能给予人的生存以利益的外界因素作用产生依赖性是人的一种生物特质。如对故土的依恋心理等均是其表现。依赖性倾向是相互作用的表现。“感情”表述的是在相互作用中建立起来的心理依赖性。
3.3 机制
机制是规则的落实形式,是完成规则的结构,而规则是一种理念。在思维中各种机制中的因子之间交互作用决定机制的输出,各种机制的交互作用决定了思维的构成形态。而交互作用涉及均衡、效率原则等等。结果(输出)又可作为输入反过来影响原机制的输出状态。当机制处于稳定状态时,在一段时间內被量度为无(明显的)变化。例如:
人的心理——行为约束机制:
1)刺激的多重性与作用的方向差异性。这里包括外部的和内部动机等多方面的刺激。
2)范围与速度的限制以及与动机的相关联程度。与动机相关联程度高,则动机对刺激有“掩蔽”作用,对刺激的信息过滤有“优先”原则作依照。如对有意义或特殊图形的注意,会同时形成“关注”的动机而加大对其的认知,对背景则形成“掩蔽”作用而不大注意。与动机相关联的是对刺激的选择“先后”,即时间的紧迫程度。所以时间是概念词“动机”的一个属性。
3)对刺激的类型与属性,首先有一种“类化”的判断。对于不可重复的,则采取“快速类化”的策略。
4)对“人”这个生物来说,刺激引起人的“紧张”反应,这是人的防卫机制。紧张有个 “程度”的属性。过度的紧张造成人的畏惧感。某种适度“紧张”状态正是美感来源。
5)人的感知系统有开放性,对于不可预测的刺激具有当时纳入的能力,并同时对本来正进行的思维活动具有打断、修正、延缓或中止当前活动的能力,不管这些活动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反射”是以内在方式作快速行动,但又是“简单”的。 “反射”的一个属性是“快速”这一时间性。因而必然是粗糙的、概括性的和整体的,等等。[2]
6)对刺激的处理的决策机制,这涉及诸多规则。
以上原则及其格式塔结构维度若都有二元性,即“是”与“非”的属性,则均可用数学来表述。若其中有不可分解的元概念,则以代码来表达。人类的概念内含的属性具二元性,以数学来表述这种二元性,是一项复杂的递归分析的反向操作,得以求“源”。
预测模式的格式塔结构维度:1)密度是梯度变化;2)刺激——反应的对应关系,即如果(IF),则(THEN)的机制;3)未来时空限定具相似性(与目前比较);4)跟踪的机制:朝向密度变化趋势跟踪。起因于能够获得更大满足的方向将有吸引力,从而使之趋向这一方向。内在机制是刺激——反应的对应关系,向某一方向有密度的渐次变化,则会使这一对应关系得以强化,由此引起向这一趋势的跟踪。这是进化(演变)的本质,预测的机制也是如此。人类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中依据的是些简单明确的规则。古来人类对土地占有所依据的规则类似于“大肠杆菌游向葡萄糖梯度大的地方”这样简单的规则。即占有可能多的土地,并在上面建可能多的房屋,也即对“数量”的主观无限制追求。
b
 楼主| 发表于 2004-5-28 01: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3.4 限定(约束)
最基本的限定由空间与时间唯一性原理、相互作用原理所决定。它们又直接决定力的均衡原理、空间限定的几何学规则,以及矛盾关系、因果关系等等。例如:
矛盾关系:既然存在着某种“关系”,说明矛盾双方有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取决于二者结构上的同一性。如“软”与“硬”表征事物的物态矛盾性,但二者在属性的“归属”是同一的。也就是说属于同一的属性,只是这属性的不同现象而已。这种矛盾关系只是人们概念中的,它们二者在空间与时间上是可以分离的。但对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则是作用的对象不同。但它们的属性依然是同一的。视觉中或者说知觉中(包括思想信念)差异的极端化(矛盾)引起人的知觉觉醒,所以它本身就是目标(认知目标)。
因果关系:相互联系中的结果。如慈善是痛苦与帮助这种因果关系的隐喻。“因”与“果”在属性上必有联系。因果关系是对相互作用中过程性与个体结果的描述。相互作用各方的出现是偶然事件,但作用却是必然事件,因而原因是必然事件,其偶然性与必然性出自不同的载体,结果是原因的“后果”,因为原因是必然性的,所以它也是必然性的。除非相互作用的各方受到干扰,原因必将产生,故结果必然发生。 “原因”的概念只是对某种独立事件的描述,与它的结果(结果也是一种事件的描述)有必然联系,原因与相互作用的各方的出现有统计学联系。 “原因”也是一种“结果”,只不过载体不同而已。
空间与时间唯一性原理:即在物理世界与心灵事物的空间与时间属性是唯一的,它不可能在不同的时空中同时存在。这是人类思维的一条公理。“地奌”或者说“空间位置”指得是与某个已被识别(或约定)定位的存在物建立起空间限定及其量度关系的存在。其格式塔结构维度有:①参照物(系)与本体;②与参照物(系)的三维量度差异;③时间属性属稳定态(静止);④限定,与环境建立的关系;⑤价值评价:在空间网络中的数学(几何)意义上的对整体的控制作用如何(或称为“影响”)?
“相互作用”原理:一种刺激,同时也产生了对应的作为回应刺激的某种目标。“例如,慈善规则或许是:‘如果X处在痛苦中,就生成一个目标[解除X的痛苦]。’”[3]“相互作用”在多因子作用机制中被表述为“交互作用”。相互作用中存在“阈值”作为限定,达到此阈值,作用才会有实质性的效应。同时,阈值也是个量的加权累积过程的结果。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是达到了一种“力量”的均衡。为使相互作用进行,两个机制相互间在一定程度上,一个机制的状态决定于另一相关机制对它的输出值。
下面以建筑为例加以说明:
1)材料是构成物的约束条件。这种约束主要决定构成物的坚固性、构成单元规模、质地等等。材料作为一种机制的输入端,与其他因素(作为其他输入)加权决定着机制的输出。它们的变化则引起输出的变化。材料又由诸多性质所决定(限定或曰约束),如强度、构成组织结构、柔韧性等等,由之约束其承载强度及其在长度等规模方面的表现。
2)物理原理及几何学原理等构成了隐含的约束条件。包括生存所在区域的地理地貌、水文地质情况、通风采光特性、空间限定的几何学特性等等。在聚落中公共房屋常常建在中央核心地带(这种地带常常有水井,广场等),是空间的几何关系最优化的应用。这是为了平衡家族内部的等级关系,需要在其公共房屋的选址上体现出公平性,这是等级的平衡。
3)由人类生存状况为基础因素所决定的人类概念的隐喻系统所构成的约束条件。这包括宗教、礼制、风水等起源于人类生存防御机制的覌念。人类的概念系统与所创造的事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但后者对前者的某种影响达到某个强度(即“阈值”)后才有相应的效应。
4)社会系统所构成的约束条件。包括人口构成、科技状况、制度特质等等。
3.5 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是时空限定唯一性的表现。行为及其结果的原因是由物理关系决定的,其过程即时间序列,只是前者的性质。人的思维首先从最近的空间限定出发来表述事件过程,这种空间限定不一定是自身,但它是行为的主体。时间是过程及其量度,一种行为的时间性是由于行为的过程,过程之间的因果链形成了其时间序列。这正是思维中所依循的时间机制,它是外部世界的关系机制的反映。
3.6 规则
规则、规律——由时空限定和量的关系共同约束的因果关系。人的思维是以一些规则(或称之为模式)为基础的,包括人的价值判断。人的价值观系统也是由一些原则(模式)所构成。研究这些模式并使之数字化,是建立人工智能的第一步。规则的产生由时空限定原理、相互作用原理和物理力的均衡原理共同决定。人类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中依据的是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有一般性规则,有特定性规则。如在建筑的规则中,北方寒冷地域有一般性规则:以保温防寒为基准;南方炎热地域另有一般性规则:以散热隔热为基准。规则的还原性回溯到一定层次即可,以够用为限。
例如对刺激的处理的决策机制至少包括以下规则:
1)“时间优先”原则。先到者优先,与动机相符者优先,等等。
2)“不可重复性”原则。这也是人类价值判断的最高依据。当母亲与老婆同时落水后先救谁的问题,即是这种例子。自然,可用性、稀缺性也是价值判断的最重要依据。不可重复性的有意义的(即与动机相关的)刺激必然引起高度注意。
3)道德原则系统。这包括“相互关系最优化”原则(即如何取得利己与利他之间均衡的最大值)。“道德”是相对于相互作用关系而言的,只有单体时是无所谓道德的。
4)效率原则(或称效益原则)。即以较小的代价(或付出)获得相似的或相同的结果。
效益原则不但在生命与生物体中普遍适用,就是在物理中,力和能的最小化与效能的最大化也是普遍适用的原理。习惯也是效益原则的体现,当作用条件不变时,习惯有利于最有效率地解决相同的问题,并使问题之解决达到满意。
3.7 标识
按生成过程,产生了按层次和分支相对独立生成的网络组织结构。网络规模大小、繁复程度及特性形成“边界”条件将它们区分开来,这即是标识。标识促进作用因子间选择性的相互作用。征象是形成标识的基础,列举如下:
1)“争斗”的关系征象:①争斗的两方;②形态相向交缠的态势;③无序性;④排斥性。
2)“趋向”的征象:①构成基元数量3以上;②指向单一或渐变延续;③量的有节奏增多或减少。
3)“比较”关系的征象:①构成基元数量2以上;②量的积累;③差异性;
4)“控制”关系的征象:①构成基元相对;②控制者在上向,被控制者在下向;③外与内的合围形态;④因与果;⑤外部刺激与心理反应;⑥思想与心理反应;⑦承载与被承载(如水与舟),一物立于另一物表面也是这种承载与被承载关系;⑧限定与被限定。
3.8 积木块
“积木块”指有一定特征与意义的单元体。对于視觉,积木块是具有抽象的基本特性的单元体。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例如建筑以“积木块”聚集形成。古代建筑主要以水平方向聚集,而现代建筑则更加在垂直方面有了极大的进展,因为人口数量与技术、材料机制的输入较古代有非常大的变化。系统一旦形成,就会具有维持自身运行的机制,至到这个机制被外部力量所摧毁。在民居生成、发展史中也遵从这条规则。
3.9 层次
不同层次中的规则有相似的,但可能更多的是不同的。某种相似性取决于组织与相互作用的共同机制。联合体显然处在更加复杂的层次。对每一层次均可再次细分,直至最基本的格式塔结构维度。经层次描述后,层次中的对象就被抽象为(即将特征点集合找出来)某层次的模式。最底层次的模式是单元体(积木块)的特征集合,是有意义的细部结构之描述。由不同的层次递次组成了整体的结构。文字作为思维的载体,其层次大致表现为:二元值的格式塔结构维度集合——格式塔结构维度集合——单字词——多字词——句式——段落——全文。须注意的是跨层次的联结也存在。
3.10 等级
在建构整体中积木块被分为不同等级。因提供服务的功能差异而被分成不同的等级。最高等级是主体,最低等级是时空限定疏远的构成部分。
3.11 次序
次序在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结构特征点以“位置值”来定义。次序隐含着时间限定因素。在新的层次中,积木块被赋予在整体组合中新的“位置值”,且与其标识相关。没有次序就不能形成组合。
3.12 策略
在建构思维整体组合时,如何高效地将各个积木块、媒介组合起来,存在“策略”问题。这首先取决于相关组合模式的选择。此外,不同的积木块都按等级被分配了一个标识,也即被赋予一个权值。对于整体组合,已有不同模式。举例如下:
1)信念:是一种“语义”表述,是动机激发因素。具稳定、长期的特质(属性),同时也是可演变的、动态的。它由一系列控制行为的规则组成。动机=信念+反射和反射本身(反射本身激发动机)。动机是行为的“因”,具有“现在时”的属性。这是它与信念的区别。但从另外的时空系统看,某种行为模式本身即隐含着相关的动机,模式形成后即隐含着相关的动机。
2)图式识别与语义识别(语义分析并获得隐喻、意义)依据图式格式塔结构维度来完成,这种结构维度是:a、特征点组织结构(位置、秩序、比例——即位置三维度量之比较,特征点之间构成属性——如曲率、直、弧等,以及拓扑变异);b、类别模式,这是一种数据库(知识库);c、比较与类化、新模式建造系统。特征点组织结构中相对位置秩序不变时,无新特征点产生时,图式属性不变。如三角形的变异;d、标准系统(定义域系统),对各种图式的类加以定义。分类即进行形态结构的抽象化,忽略那些与类型特征无关的细节。
3.13 量的累积与组合效应
由“积木块”量的累积引发复杂性的形态产生。 “积木块”聚集形成的组合效应则是促进其自身成为“吸引子”,引发更多的“积木块”趋向于它而聚集。如果没有外力的相反的超强作用,它会维持一种持久的吸引力。相互作用的模式——共生、寄生、拟态,竞争等,对于整体性或多样性起着决定作用。多元素(单元与媒介)组合产生了形态的多样性。以少量的元素及单元即能获得丰富的形态意象。
马太效应:规则因可用性增长(被使用次数多)而强度增大。通过学习机制,使规则在受益到某个阈值后自动地产生新的规则。
3.14 隐喻与思维概念的生成
人类概念系统包括非隐喻概念和隐喻概念(“隐喻”一词是广义的,包括明喻等比喻,还包括“象征”),而且隐喻概念及其结构极为丰富。人类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隐喻。1)非隐喻概念产生于直接的感知,认知与直接经验对象的物象特征(集合)建立起对应的关系,并由非隐喻概念的术语来定义。这类概念有一部分被称为“元概念”,其格式塔结构维度为无或常常具有不可分解的特质。如空间方位的概念:上、下、前、后;量的概念:一、单、间;本体概念:容纳、实、空;对物理世界活动的经验:运动、循环、限定;等等。2)喻体与被喻体在其各自对应的格式塔结构维度集合中有部分相同或相似的维度(即有部分映射)。这是指隐喻的暗含性。由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塔结构维度为介质产生转换,建立起二者的隐喻关系,这也是建立隐喻模型的关键所在。意识模型的建立则应以隐喻模型为基础之一。3)隐喻概念来自物理的和文化的经验之抽象。如 “良好”之词中的“良”,其本义为以风与光的通透来表述其给人所带来的舒适感,以此作为表示一类令人“感觉良好”的事物的判断词。再如,人类思维中“入”和“获得”为同构的概念。4)对隐喻的理解依赖于其经验基础。这种经验基础可被表述为抽象的格式塔结构维度集合。5)隐喻方式及其内在机制是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将亊物格式塔结构维度加以类比,从中发现连结,对于认知很有意义。6)不同“词汇”有不同的组合,当它们具有共同隐喻意义时,可增强其原有的隐喻性。
隐喻的机制:以概念的相似的或有密切关联的格式塔结构维度为基础,组合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关系,如“如花的少女”、“网络漫游”、“第三者挿足”等等。对于形态的隐喻,则以形态的在一定“语境”中的生理——心理对应和符号的构成结构与概念的格式塔结构维度的(部分)的对应关系为基础。这种机制即是一种逻辑关系。由相似的格式塔结构维度为介质产生转换,建立起二者的隐喻关系。
3.14.1 隐喻的经验和功能基础
1)人与大地的空间位置关系
在人类隐喻概念的经验基础中,人的尺度经验、人与大地的关系是主要的因素。例如, 因为大地是不变的, 那么人类从水面上升就会得知水量的增多。堆积东西也是如此。通过类似的经验, 人类逐步形成 "增多是上向" 的隐喻概念。增多又与发展、生长有同构性, 从而产生以上向表达“发展”、“成长”概念的隐喻来。
2)人的行为功能的需要
某些类型的隐喻来源于功能的需要。 例如, 交流的需要导致交流者中交流者能被被交流者所看到, 因而就产生了交流者位置向下或向上的隐喻结构。高贵者或首领要看到下属并被下属所看到, 以便对他们讲话或下命令, 由之产生集中式向上的方位为尊贵的隐喻。
3.14.2 隐喻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现代生理学研究揭示, 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或者从人体表面到大脑的热传递的均以某种基本上相似的方式通过神经纤维传递着一系列有规则的电脉冲, 它与刺激源的不同没有关系, 当这些脉冲传递到大脑皮层相应的部位上, 这些部位几乎可以立即将这些单调而复杂的信码译成知觉影象, 大脑的这种功能完成的是一个在正被收到的神经信息中决定出不变特征的过程, 两种特征相似的神经信息可以引起人的相似的反应, 这就是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联觉" 现象的原因。再如具有动势的形状和温暖的色彩所引起的人的兴奋就有其相似性,隐喻结构大多数就是基于这一点或与之相联系。
3.14.3 隐喻的文化基础
另一类隐喻依赖或主要依赖文化的经验和某种提示的背景, 因而这类隐喻结构会在不同的文化场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如清代苑囿将大门设于东南隅, 即隐喻阴阳八卦的思想。
上述的隐喻的经验和功能基础、隐喻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是造成不同语言互译可能性的主要原因,而隐喻的文化基础在深层结构又与前两种基础有相当的相关性,因而有相应的相似。如此,在隐喻内在规律的揭示后,互译变得完满和有效率。[4]
3.14.4 创造性思维与格式塔结构维度
所谓创造性思维,其实是基于内在格式塔结构维度相似性的新的组合与赋予新的认知对象的思维。当二者相匹配时(即认识能完满地表述客观事物时),这种思维——包括其概念、法则等就是正确的。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之相对概念、光速、不变等等概念的重新组合并用来表述光的运动、时空限定等获得成功。任何创新的概念都出自于原有概念或它们的格式塔结构维度之间的不同的组合(新的组合)与客观事物內在规律性的相匹配。隐喻方式及其内在机制是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在隐喻的源体与目标体关系中,相对应的组成元素即相似的格式塔结构维度。找出隐喻的可自动分解的操作模式就解决了创新性思维的可行模式问题。从思维的角度看,创新是隐喻的结果。
3.15 思维表述形式
人的思维本质上是对事物加以种种限定(如时空的限定、类别的归属、性质的划分等等),如水是液体;人是会思维的动物;他热爱数学研究。
逻辑关系其实可以用时空限定的唯一性原理和相互作用原理来阐释。由之即可以最少量的几个公理将人类的全部知识表述出来。例如,如果A=B、A≠C、则B≠C,时空限定的唯一性和相互作用原理指出,A与B的空间与时间限定是唯一的,A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既是A又是非A,B也如此。又由B=A,即指B在时空限定的量度上与A相同而已,由于二者之间的这种量度相互关系,决定了当A≠C时,B≠C。
将“词”作为网络的唯一输出端,其格式塔结构维度作为诸多输入端。由不同“词”的格式塔结构维度的全部或部分作为网络的诸多输入端,而词组(如“月光”)作为该网络的唯一输出端。句式则以网络的层次区分为原理来构成,即以一个层次代表句式中的某个功能结构单元。功能结构单元指“主语”、“修饰性词汇”等等词的性质及其在句式中的时空限定的位置、次序等等所构成的基本句式单位。
4. 深层次模仿人类思维的人工智能
模仿人类的思维系统由概念为始,应在抽象的策略上回溯到概念生成的初始状态,这即是将人类概念的格式塔结构维度以非数字化方式表述成二值状态或代码(元概念),以此作为基础构成单“词”人工神经网格的输入端,输出即为此单“词”的词义。在此基础上全面模仿人类的思维概念系统。与此同时,对人类思维中的句式系统研究以句式构成与“词”的相互关系,以及语义背景的构成和人类创造性思维机制为突破口,采取网络结构全面地模仿人类思维。对具有美感的形态及其形体组合的“量化”,则应以统计分布规律加以形式的数字模式化表述,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自然语言由“词”的格式塔结构维度层递分解的集合和句式组成的网络为基础,以这种维度作为运作的“原材料”,以对外部刺激反应和内部自省的方式模仿人的思维。描述性的“词”则需要建立相对应的图式数据库,如“质朴”、 “轻巧”等等。用数字化的数据库(知识库)代替视觉识别。在计算机中通过某数字化图式结构的数值组合与原有的数据库(知识库)中的图式结构模式相匹配,从而完成图式的识别。这种识别也要有“词汇”(“词义”)的限定来参与。首先要建立“语境”库和相应的反应模式及其知识库,对于外部刺激,第一步要进行语境匹配,然后激活相对应的反应模式及其知识库。这依据于人类思维的第一反应是“语境”识别并激活相关反应机制的原理。“语境”由抽象形式表述的格式塔结构维度集合为基础来建立。
经层次描述后,层次中的对象就被抽象为(即将特征点集合找出来)某层次的模式。最底层次的模式是单元体(积木块)的特征集合,是有意义的细部结构之描述。由不同的层次递次组成了整体的结构。将任何图形划分为网格之组合。每一块网格都有一组唯一的坐标值作为标识。模式就由一系列具有这种标识的数值组成。这种标识是由图形特征点的相互次序、尺度关系所决定的。图形模式识别在人工智能中是基础功能,用数值集合来描述图形是其主要的方式,由之产生“内部文本”。输出此“内部文本”(与CAD内部绘图语言完全一样),作为CAD绘图软件程序的输入,从而替代人对鼠标的操作,用语言命令使计算机把输入的图形绘制出来。[5-6]
5. 结论
如果上述理论可行,在人工智能深度模仿人的思维方面由之可产生一种高效率的方式。
<>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数学建模网 ( 湘ICP备11011602号 )

GMT+8, 2024-5-3 11:03 , Processed in 0.0540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