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相信各位同学在参加数学建模活动的过程中,一定是酸甜苦辣五味俱陈。欢迎大家投稿,交流成功经验,分享参赛心得。
虽然我是第一次到这个网站,算上大学生数模竞赛,我已经参加过3届了,有一句话说:“一次建模,终身受益”,我很喜欢这个活动。大学时,获过国赛的一等奖,二等奖,自己走过之后总结来讲,苦尽甘来。我把我认为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和大家说一说。
大学生的数模竞赛是三天。时间飞快走过的感觉仿佛依旧;三天汗水拼洒的日子已经过去,充实忙碌的情景浮现眼前。仿佛回到了那三天,我们参加了2009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最终摘取了省里第一,并且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这一最高奖项。回想那三天历历在目,颇有感触。尽管竞赛时间的紧张,工作量巨大;我们都能巧妙的分工合作,进行不断探索的尝试,使我们的所学得到最好的配置,才能取得如此喜人的成绩。
建模竞赛开始前一天,主要是做一些准备工作。我们队多准备了两台电脑,因为竞赛期间将有大量工作需要依靠计算机来解决,我们这样可以将工作分开:查资料、编程序、写论文互不干涉,各行其职从多方面着手,更充分有效的利用了时间。
竞赛第一天拿到考题以后,上午时间主要是讨论定出所要做的题目。竞赛提供的题目一般分为A题和B题(通常A题是连续性题目,B题是优化规划性题目),需要本队定出要做的题目。要做三天的题目断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决定的。两道题目表面上难度虽相差不大,但关系着我们在以后的竞赛中是否能够顺利的以最好的状态做出我们的作品。这样就更需要慎重仔细分析了。选题主要是考虑题目的发挥余地、自身优势等各个方面。斟酌各方面的因素我们队认为A题最有发挥空间,事实上这个选择在我个人看来也觉得相当明智。今年B题越做越难,而且结果也是一定的,只要结果有所差池,就不能达到最理想的目标,成为优秀的机率也就很小了。
下午主要是开始对题目进行缜密的分析接着队员之间进行讨论,并试着建立一些最初的模型。最初的结果肯定离要求比较远,关键是不断的修改优化,最终便能得到良好的结果。这段时间心态一定要平和,不能急躁,虽然我们的大赛经验不是很丰富,但是这点做的还自觉得不错。其实现在回首看我们最初建立的模型,也是“惨不忍睹”,有些想法都是不成熟的,不准确的。不过既然我们是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来进行比赛的,所以一切名次荣誉显得不再重要,我们才能不急不躁沉浸在创造的过程之中。经历了一个下午,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不过这些尝试使我们对原题的题意分析的更为透彻,为我们最终建立的良好模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我们的思路的拓宽了不少,所谓高屋建瓴,我觉得我们真的有了高层次的见解。晚饭后,我们开始对照原题的模型,初步建立了与最终结果相差不大的模型。这时我们的模型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代表题目中实际过程两个不同的阶段;而最后我们的模型是分为三种情况,第三种情形是对第二个模型的进一步优化,这个分析成果可以参看我们的答辩课件中分析图。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并不是在第一天就建立了模型,第一个模型的建立就用了一天半还多的时间,也就是说建立模型不是一天就可以搞定的,需要不断的分析和修改,总结自己的得失,在以后的过程中避免出错,达到无懈可击,这样才能得到一个让别人信服的结果。
第二天的工作就是开始对模型进行解答,并通过解答来进一步改善所建立的模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模型的解答是整个建模过程的重头戏,因为模型建立出来不一定就能解出来;能解出来,又不一定就符合实际情形,如果不符合就需要及时对原模型及时修改,然后再解,如此重复直至得到的结果符合实际情况。拿我们的模型来说,建立的是一个微分方程模型,比较别扭的是得不到解析解,也就是说我们得不到一个表达式。我们最终的解答是借助于Matlab,采用龙格库塔(Runge-Kutta)法得到题目的数值解。同时,我们也是在第二天就开始撰写论文,因为我们A题论文要求写作量相当大,小题中建立模型题有两个,此外还有一问要求对原题中所给模型给出评价,一问要求给当地报刊写一篇短文,简述建立模型的意义。论文的写作时间并没有最佳规定,不过我们将论文写作提前避免了结果不错但因为论文写作仓促致使整体失败的情形。另外提前的写作还因为我们分工明确,使我们的时间得到优化配制,以致初步模型建立相对较快。
第三天的工作跟前面类似,主要进行程序的调试、模型的进一步修改和论文的集中讨论定稿。但是这一天更为紧张一些,因为所有的成果都在这一天全部完成,为了使结果更好一些,我们不断修改一直做到凌晨4点多才完成。
现在回想整个建模过程中我们的时间安排还算比较合理,做到张弛有序,没有出现一段时间无所事事一段时间不可开交的情况,我想这也是我们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建模竞赛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时间紧张。在那三天中,我们三个人就在办公室也就是考场睡了三个晚上,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然后六点多继续起来工作。吃饭也是尽量减少,甚至有些时候就采取轮流的方式,以求有更多的时间来比赛。办公室蚊子较多,考完以后都发现才三个晚上自己就被叮的不像样子了。我们还制订了轮流工作的方式,也就是每个人补充休息时其他两个人继续工作,尽可能的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时间。也正是我们提前考虑到了时间的紧张,才没有浪费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结果做的比较好。
建模竞赛给我的第二感受就是工作量大。一是要学习的东西多。虽然在正式比赛以前经历过大量的训练,包括平常的自学和暑假的集训,考试中仍然需要自学补充许多知识。再者,还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数学建模不是一般意义的解题,它允许你使用任何已有的东西,包括别人的研究成果、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等(当然抄袭是不允许的)。同样也不要求对所引用的方法给出严格的证明,它的要求是让你应用一切可用的方法资料对给出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考题)分析,给出一个合理的模型及解答,当然这个模型必须符合实际有实际应用价值。虽然我们选作的A题在山大选拔赛中见过并且当时也分析过,但我们还有大量的完善工作去做。我们学习了模型的解答原理和方法,分析了上万个数据的关系和近百张图片,不断讨论修改模型,还编写了大量的程序用于分析、解答、验证、论文写作等各个方面。要在三天内完成所有这些工作,就显得工作量大了。
现在想起来,很少有过这种感受,只有在高中参加数学联赛和物理化学奥赛的时候才有类似的感受,不过两者有着质的不同。高中更侧重于技巧锻炼,而数学建模则特别注重学习新知识并加以应用的能力。
总之,这次建模竞赛不论是在知识面上还是在动手能力上都是对我的一种挑战,尽管一路走来十分辛苦,但是却使我多了一种充实自我的经历,多了一份创造的经验,多了一份坦然面对的自信,让我能游刃有余于知识研究中的各种突发情况,从而在前进的道路上走的更顺畅。
声明: 本文采用 BY-NC-SA 协议进行授权 | 数学建模网—SHUMO.COM
转载请注明转自《我的竞赛心得》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