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模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87|回复: 0

[转]制约中国Linux发展的九个因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4 13: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制约中国Linux发展的九个因素
制约中国Linux发展的九个因素

作者:雁鸣
在世界范围内,Linux的发展已是日新月异。然而,处身于这种大环境中,并且市场最适合Linux发展的中国,自身Linux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国内外的业界人士也一直在探讨其中的原因。
普及程度低
  Linux其实就是UNIX的Intel-x86架构版本。
  中国的*作系统大面积起步于微软的视窗系统,这使得目前中国的UNIX和Linux应用远比不上Windows,它也在根本上限制了Linux在中国的发展。
  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必须让尽量多的人尝试使用Linux。也唯有如此,才能产生更大的市场需求和应用。
  虽然国内红旗与中软的Linux现在提供免费下载,然而进入Linux爱好者论坛,却不难发现由于不支持硬盘安装及产品不够成熟,不少爱好者都在为安装和使用中遇到的众多问题而抱怨。
  厂商应珍惜这些对产品试用的反馈意见,但实际却往往相反。
  Linux厂商应当明白,这些爱好者是其产品最好的推广者,他们也极可能在未来成为解决方案集成工程师和应用软件开发者,他们或许才真正是整个开源运动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根据调查,很大一部分成为开源项目志愿者的动因,是为了解决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或为了满足新的需要。
  由此看来,使用是需求产生的先决条件,大量普及则是一切之本。因此,针对中国Linux的“先天不足”,厂商应加大力度去进行推广。
  科技界过去有许多科研项目形成了产品,但最后却无法取得市场的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产品脱离了需求—另一个更重要原因则是市场推广不利——这是发展Linux时必须吸取的一个教训。
公共资源稀缺
  在Linux不断壮大的同时,业内和教育界都在寻找相应的学习资源。他人的经验、技术运用、解决方案,都可以成为初学者模仿的对象。
  提供充足完整的资源,是帮助现有软件企业转型进入Linux领域,以及帮助企业IT部门选择Linux解决方案的最有效方法。但目前国内Linux厂商提供的培训费用还较高;同时,社区内的公共资源则严重不足。
  为此,我们需要在两个方面进一步努力:首先,要对现有的零散资源进行整合归类,以方便查找、应用;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出版培训教材,软件厂商则要用较低的价格提供相关的培训。这些表面看来似乎技术含量不高,所能起到的推动作用却是非常巨大的。然而,与国内企业对CMM认证表现出的巨大热情不同(其结果往往是大量资金被国外的认证商赚走),这项工作一直倍受冷落。
人才缺乏
  由于缺乏早期的UNIX技术基础,人才的缺乏一直制约着中国开源运动的发展。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开源阵营同样处在下风——微软通过一纸“长城计划”协议,几乎控制了中国所有顶尖大学和软件学院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和学生实习。而这些,则是掌握着中国软件行业未来的“战略制高点”。
  因此,在国家资助的开源项目中,应当把人才培养作为项目的内容与目标之一。除了项目组本身的成员外,要吸收一些社区的爱好者参与,做到既出项目产品又出人才,这样才能加速中国开源运动的发展。
  在一些Linux厂商与大学的合作过程中,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兴趣转到自己企业的产品上来,而忽略了基本知识的教育。人们应当时刻记住:竞争的目标是增加Linux人才的数量,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发展的势头。
开源项目少
  在国内,尽管“共创软件联盟”和“灰狐”等组织分别主持了一批开源项目,但在总体数量上还是太少。以“共创软件联盟”的协同开发平台与世界上最大的“源码锻造网”相比,后者目前已有50万以上的登记用户(并且仍在以每天700人的速度增加),并且帮助主持了5万个以上的开源项目。反观“共创软件联盟”的协同开发平台,其注册会员和主持的开发项目分别只用7200和346个,尚处于起步阶段。
  强大的项目开发社区是开源运动茁壮成长的根本。“源码锻造网”每月有500万以上的IT专家、开发者和系统工程师访问,页面访问量更是达到了1亿1千万。
  参加开源项目的开发,可以学习如何进行协同开发项目管理,也可以提高个人技术。开源项目将直接缔造大批人才和软件,能帮助Linux上的应用不再缺乏。因此,国内要增加如Link3消息中间件、MyICQ、JFoxMX、JIEEPortal、Orbas、CFFD这类开源项目的数量。
厂商、社区缺乏合作
  势单力薄是中国Linux厂商的一个弱点,其防范性的竞争更是极大地影响了客户对Linux的信心。开放源码实质上也是一种新的文化。习惯于专有软件的人和企业,对这种新文化要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开源运动强调自由,其实是指思想与学术的自由,并不等同于散乱。团结、协同才能真正把Linux做大做强。
  国内不少Linux网站疲于每天的新闻剪贴,其实真正应该考虑的是能否集中力量办好几个好的网站。与其浪费精力、财力去拥有一个“自己”的网站,不如合起来办一些更加强大的网站。各自依据自身特长对不同的频道做出贡献,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开源项目协同开发。开源社区内的工作目的应该是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开源运动,而不是开个网站做门面。
  合作的另一个方面涉及到联合更多的厂商共同提供解决方案。国内的Linux厂商是否也能以一个统一、强大的面貌出现呢(例如UnitedLinux)?
应用难以推广
  经过开源社区的多年努力,以及诸多重要IT厂商的全力支持和投入,Linux上已不乏应用,目前最主要的障碍是这些应用得不到推广。
  考虑到中国的经济条件,低成本的务实解决方案应当成为Linux厂商的竞争优势。中国信息化市场存在着大量的新项目,在推广Linux应用时应全面从硬软结合来考虑市场战略。软件方面,LAMP和LAM-Java 的低价解决方案应当受到充分的重视;硬件方面,应更多地考虑推广低价电脑、网络电脑这类产品。
  目前,Linux进入企业的关键应用还不太多,因此Linux厂商要拿出具有竞争优势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要通过解决方案的成功案例来吸引新的客户。
服务滞后
  客户服务对于Linux商业运作的成功,可能与解决方案的技术水平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用户面对的是IT系统每天的运行,他们最关心的是“出了问题谁来解决”。
  问题的解决目前可能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由解决方案集成商或专门的服务供应商提供支持维护,二是主要依靠客户自己的IT部门。在目前阶段,可能是服务供应商维护为主。他们必须对整个解决方案的每个部件都提供支持,或者能获取该部件厂商的支持,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持续成功的运行。
  谈到服务,必然牵涉到总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这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开放源码之所以对用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原因是它的高性价比。因此,如何提高服务的质量,降低服务的价格,也就成了整体商业运作成功的关键。
  服务成本的高低,决定于服务需求量的多少及难易程度,它们决定于整个解决方案的质量与维护难度。因此,高质量的解决方案,以及在解决方案中很好地考虑将来运行中如何方便地排错与提供服务,是降低服务成本的关键。
  在美国我曾亲身经历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工程师替一所大学的行政部门设置了一套信息化解决方案。在方案中,他设计了自动排错、菜单引导半自动排错和远程辅助排错3种维护方式。因为该解决方案完成和运行后,就会交由这个没有任何IT技术人员的行政部门使用,唯一的支持就是他可以通过电话和电传进行远程指导。结果这个系统顺利地运行了4年而没有中断过服务,三种排错方式都被应用过。
  因此,产品质量与解决方案的设计,都直接影响着服务量的大小与系统维护的难度——更影响到系统的持续运行与客户的满意度。
源码不开放
  通用公共许可证GPL及其他经过OSI认证的开放源码许可证协议,是开放源码运动得以发展的命脉。
  在开放源码许可证协议的前提下,成功的商业模式能够存在,对此Red Ha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还有许多企业正在的探索不同的模式,例如MySQL公司就在尝试双重许可证模式。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那些破坏开源原则的短视行为。一个企业一旦走上企图封闭原本属于开放源码的软件之路,它就失去了开源运动所带来的生命力。
标准不统一
  这里的标准指的是开放的标准。
  微软利用封闭的文件标准实现了对办公软件的垄断,其他任何办公软件的厂商都必须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时间去达到“与微软格式兼容”,这种垄断阻碍了技术的发展——而微软更是通过这种封闭的垄断而获取了暴利。
  相应地,Linux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有自己的标准。
  目前,中国的企业与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在制定文件的公开标准。在国际上,以OpenOffice组织为首的一些企业也已经在国际标准组织当中组成了文件标准工作小组。中国的相关标准制定应立即与国际接轨,以合力推动它的成功。Linux的标准要保护它的跨平台能力,因为Linux本身是在抵制垄断,而跨平台是用户的需求,它保护了用户的利益。软件开发厂商也会因为跨平台的能力而增加自身产品的市场覆盖范围,从而使其更愿意选择Linu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数学建模网 ( 湘ICP备11011602号 )

GMT+8, 2024-11-27 04:33 , Processed in 0.0541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