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模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帐-号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55|回复: 4

参加建模有何益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19 17: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这个暑假差不多都在参加建模的培训,整天跟你无聊的数学式子打交道,无聊死了!但为了自己的理想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3-8-19 17: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东部三农的特点:过渡性
  1、农村迟早变成城市。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工业(国家级、省级工业开发区)和农村工业(乡镇和村办工业园区)的双重带动,东部农村城市化、城镇化的步伐显著加快。许多市县已经出现工业建设用地不足,缺少征地指标的难题。东莞是第一个对全市农村按照城市进行规划的市。张家港市也对全市农村提出了按照四个功能区进行规划的思路。昆山市最近又规划了一个占地160平方公里的吴淞江工业园,并对全市农村按城市进行了规划。针对这种状况,人们发出了两种不同的呼声。一种是“苏州还要不要农业了?”因为这里已经几乎见不到整块土地达百亩的农田了;另一种是“苏州再也不能发展粮食生产了!”因为那样做在经济上太不合算。然而不管人们如何争论,工业化带动的城市化依然在大踏步地推进,这里的农村迟早将全部变为城市。这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2、农民迟早变成市民。我不太喜欢使用官方的城市化率指标,因为那个指标是根据城镇户口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的,而且不包括外来人员。我宁愿用自己的调查数据,将城镇常住人口(包括外来人口)除以总人口(也包括外来人口),以此得出的城市化率,东莞约65%,苏州约60%,都比10年前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如果按照达到城市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人口来计算,昆山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0%以上。因为昆山不仅实行了农村养老保险,而且已经对老年农民发放养老补助(农民本人不需要交钱,达到一定年龄就能享受到养老保障,这与养老保险不同)。这是一个令人鼓舞且没有人争议的大趋势--农民迟早全部变成市民(其中一部分人可能从事的仍然是农业,但生活上已经是市民)。
  3、农业迟早变成非粮业。过去我们把农林牧副渔统称为大农业,而将粮食生产称为小农业。可如今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变为城市,农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农业中少了粮食,产生了一个新名词--非粮业。在农田面积大量减少的同时,通过结构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苏州已从过去的7:3,变成了3:7;东莞已是2:8。不少镇、村已经不生产粮食。目前随着城市群的崛起,东部正在形成三种新型农业:充当城市菜篮子的城郊农业,充当城市空调器的都市农业,充当城市连接载体的城际农业。
  从上述趋势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现有的三农具有非常明显的过渡性。种粮的农田都将转变为工业用地、商住用地或生态用地;种田的农村都将转变为城市或城市之间连接的载体;种田的农民都将成为与城镇居民享有同样待遇的市民。然而,东部地区发展也很不平衡。因此,东部三农的过渡期有的可能短些,有的则会相当长。
  二、东部三农发展的模式:农村变城市,城市带农村
  从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来看,东部地区的城市化主要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通过农村自身发展实现城镇化。采用这种形式的主要是苏南和浙江。浙江龙港农民城基本上是与深圳同步崛起的。但是,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城市化。苏南乡镇企业发展之初,采取的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方式,而实际上分散发展的乡镇企业,虽然可以促进农村工业化,但是难以推动农村城镇化,甚至出现了逆城镇化的倾向。例如,一个农民老板在偏僻的农村办了一个工厂,雇用了本村和邻村300个农民,那么就会导致301个家庭,1000多人不进城进镇。90年代中期苏南实行团地开发,建立各类工业园区,这才促进了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并由此而带动了第三产业,带动了农村城镇化。
  第二种,通过城市扩张带动农村城市化。采用这种形式的主要是广东和上海。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兴起,实际上就是通过建立新型城市来发展的。这与苏南和浙江不同。苏南和浙江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而推进城镇化,深圳和珠海等地是为了建设城市而带动了农村发展。但在广东其他地区,则与苏南、浙江相似,也是用采用的第一种形式。上海在浦东开发前也曾经采用过第一种形式,浦东开发后上海的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并由此而认识到了再走发展小城镇之路已经没有意义,目前除崇明县外,其余地区都走上了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发展之路。
  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基本上都只采用城市化的提法,很少提农村城镇化了。而实际上,这两个化是在同时并进。从带动农村发展的速度来看,是城市化的作用大;从带动农村发展的面积来看,是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大。然而,二者也存在着矛盾。近年来,过渡城镇化导致产生了“逆城市化”倾向。为此,出现了两个撤并浪潮。第一个浪潮是撤并乡镇和行政村,江苏、浙江都撤并掉了三分之一的镇、村。第二个浪潮是撤市(县级市)改区,去年年底广东佛山对四个县级市全面改区。江苏、浙江则对地级市周边的县级市进行了撤市改区。这样做,尽管在“做大”上有拔高之嫌,但在资源整合上毕竟是有利的。东部城市化势头越来越猛,珠三角、长三角的城市群正在迅速崛起。
  三、东部三农发展的思路:继续用好“老三靠”,注重用足“新三靠”
  过去,东部地区三农的发展主要是“老三靠”。即:靠农村自我发展,靠农民自我努力,靠集体自我积累。这是苏南模式的精髓,现在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是,“老三靠”用得最好的并非苏南,而是广东;积极采用“老三靠”的,也不是苏南,而是温州和温岭。近几年来,我们多次访问温州温岭,他们也几次前来苏州。有趣的是,我们向他们学习如何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而他们来学习的是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因为他们意识到,如果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组织就无法提供公共品和服务,就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可见,“老三靠”还得用,而且必须用好。
  现在,东部地区三农的发展主要是“新三靠”。即:靠市场化推动、靠城市化带动、靠新三资拉动。也就是通过市场化运作,鼓励外商资本、城市工商资本和其他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展“新三资农业”;进入工业和三产领域,促进小城镇建设。特别在一些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的地方,如果象过去那样用“老三靠”,是难以实现现代化的;而如今在城市化的带动下,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可以旧貌换新颜。目前,各级政府、集体组织在小城镇建设中也善于使用市场化手段了。例如,过去搞新农村建设,只能用“老三靠”,而如今都将新农村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杭州市在城中村改造中,将新建的30%的房屋作为商品房出售,以收回整座楼房的造价,其余房屋则以“拆一还一”的原则补偿给拆迁的农户,从而使一家农户可以分到三套住房,其中一套自住二套出租。广东省高州市则采取由房地产公司开发,再将所开发的房屋的70%返还给政府或集体组织,再补偿给农户,一家农户也能分得三套住房。
  我感到,“老三靠”是基础,“新三靠”是手段;“新三靠”最终还得通过“老三靠”来发挥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厚此薄彼,必须新老兼顾、同时平举。其中,“老三靠”关键在于改革,不改革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新三靠”关键在于运作,不善于运作,它是不可能自发地发挥作用的。    确定中国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即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在不改变农村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去谋求农村有限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思路的根本缺陷是割裂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社会其他单元的有机关联,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单独加以研究,因而实现不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转换与互动。农民的状况只能得到局部的改善和短期的好转,传统的农业社会难以融入现代社会之中,从而阻碍了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发表于 2003-9-18 06: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处是你可以减肥
发表于 2003-9-18 0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识了matlab,还认识了一堆有趣的人。
发表于 2003-9-21 04: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同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数学建模网 ( 湘ICP备11011602号 )

GMT+8, 2024-11-27 00:25 , Processed in 0.0668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